中文  |  English
易新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3日      来源:      分享:

upfile 姓名:易新        专业专长:固体力学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3年2月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5年获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工程结构分析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获北京大学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2014年获美国布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14–2016年先后在美国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11月至今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先后任助理教授、长聘副教授。2016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2023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

研究领域:非线性力学、软物质力学、金属材料力学

社会任职:

任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软物质力学工作组成员和微纳米力学工作组成员,《力学学报》青年编委,Forces in Mechanics编委。

主要成绩:

主要从事界面非线性力学研究,在生物膜壳软界面力学、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界面力学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科研创新工作。在PNAS、PRL、JMP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多篇。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一、生物膜壳与纳米材料作用非线性力学

(1)建立了生物膜包覆弹性颗粒的准静态和多尺度动力学模型,揭示了颗粒刚度影响包覆程度和速率的力学机理,率先在理论上指出软颗粒比硬颗粒更难进入细胞,并实验证实,启发和促进弹性药物载体研发,优化了药物递送效率;(2)发展了生物膜壳复杂变形理论,揭示了低维微纳米材料与生物膜壳作用的多种基本力学模式,为人造细胞的构建和形态演化、低维微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工具。

二、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界面力学与成形

(1)建立了纳米多晶金属统一多尺度塑性本构模型,阐释了位错存储和晶界强度调控强化—软化行为转变的机理,揭示了高压诱导晶界强化的材料软化消除机制;(2)构建了纳米多晶金属材料孔洞损伤模型,揭示了晶界与织构影响材料强度和延展性的规律,给出了突破强度—延展性竞争关系的有效方案,激光增材制备出强塑性能同步提升的高温合金。

联系我们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技术支持:中科服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