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5年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05年02月06日      来源:      分享:

流变学是一门较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既隶属于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也隶属于中国化学会的领导;又如电-磁流变学主要集中在机电领域,生物流变学和血液流变学又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它既有多学科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有利的一面,也有学科高度分散、活动难于组织的不利的一面。2005年,我们在上级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委员会全体委员精诚团结,充分发挥了老一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了全体委员的集体智慧和聪明才智,民主作风大为增强,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是历年来学术活动较多、交流层次较高、国内外影响较广、取得成绩较大的一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功地主办了第四届亚太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PRCR4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所属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流变学委员会唯一的中国籍理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流变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所长、罗迎社教授(原湘潭大学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的第四届泛太平洋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The 4th Pacific Rim Conference on Rheology, 简称 PRCR4)于200587~11日在上海浦东紫金山大酒店如期召开。此次国际学术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举办;湘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石油大学、中国石化总公司廊坊分院和应用流变学国际杂志社Applied Rheology》等单位负责承办。国家自科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供了资助。会议包括4个大会特邀报告、28个专题邀请报告、156个分会报告、30个墙报、半日技术参观等多种交流形式以及8流变测量仪器公司参展。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次会议是目前为止在我国召开的流变学领域最大规模和最高级别的的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分设11个专题,它们是:本构理论和复杂流体模型;非牛顿流体力学和计算流变学;流变仪具和先进技术;聚合物和多相流体;聚合物熔体和凝胶;悬浮体、乳胶体和泡沫;电-磁流变学和高技术材料;固体和复合材料流变学;材料加工流变学;岩土和工程材料流变学;天然和生物材料流变学。共收到论文331篇,经过国内外专家评审和作者修改,收入论文集论文253篇,论文集由科学出版社(Science Press USA Inc.)美国国际分社正式出版。 参会代表230人,其中外宾107人,分别来自美国(20人)、俄罗斯(4人)、澳大利亚(4人)、加拿大(2人)、日本(29人)、墨西哥(9人)、韩国(17人)、德国(6人)、英国(3人)、捷克(1人)、法国(1人)、伊朗(2人)、意大利(1人)、波兰(1人)、新加坡(1人)、斯洛文尼亚(3人)、瑞士(3人)。中宾123人(含台湾4人, 香港2人)。 外宾中有4位国际刊物的主编,他们分别是《流变学学报》主编 Prof.  H. Henning Winter (USA ,  Editor  of  Rheologica  Acta) 《非牛顿流体力学》国际杂志主编  Prof. Gareth H.  Mckinley   (USA ,  Editor  of  Journal of Non-Newtonian Fluid Mechanics) ;《流体力学》国际杂志主编  Prof. L.G. Leal   (USA ,  Editor  of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and 应用流变学》国际杂志主编 Prof. Peter Fischer   (Switzerland ,  Editor  of  Journal of  Applied Rheology).  论文作者和参会代表中共有中外院士8人。 他们分别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Prof. Ken Walters ,  F.R.S (UK) and Prof. Roger I. Tanner, F.R.S. (Australia)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Prof.  A. Ya. Malkin 和美国工程院院士Prof. Chris Macosko.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 四川大学的徐僖教授; 同济大学的孙钧教授; 清华大学的杨卫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教授。 出席大会的还有连续3届的国际流变学学会主席,他们是第12届世界流变学学会主席 Prof. Daniel  De Kee (USA) ;  13届世界流变学学会主席 Prof. Ken Walters ,  F.R.S (UK) 和第14届世界流变学学会主席 Prof. Jae Chun Hyun (Korea);任职世界流变学学会秘书长达16年之久的 Prof. David F. James (Canada) ,  以及各国历届的流变学学会主席20多位。我国从1994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首届亚太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PRCR1)开始申请主办PRCR系列学术会议, 直到2001罗迎社教授代表中国流变学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三届亚太地区流变学国际学术会议(PRCR3)上申请成功,20058月在我国上海成功地召开了PRCR4,从开始申请到主办成功历时11年(1994-2005)。

无论在会议期间还是会议之后,无论是国外代表还是国内代表,均对会议的成功主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会议组织工作严密、日程安排周到细致、被邀请代表级别高、学术报告水平高、中外代表比例恰当,充分展示了中国流变学领域的研究实力,给中外代表留下了极其深刻和难忘的印象。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积极宣传了中国的流变学事业,对我国流变学学科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成功地评选出第三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奖人员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为了推动流变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做到人才辈出,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竞争和激励机制。本专业委员会从1997年开始制定了“中国流变学青年奖”奖励条例,专门奖励在流变学科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和成绩的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评奖采取个人申请和专家推荐相结合、通讯评议与会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隔3年评选一次,在每3年一届的年会上,对获奖者发给证书和奖金。该奖励条例于1999年开始实施,至2005年已成功地评选了三届。本届是评选人数最多的一次,共5人。他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俞炜,西北工业大学的王宝祥,清华大学的危银涛,湘潭大学的赵荣国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李鸿英。本届评奖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申请者全部是博士或博士后,其中还有教授、研究员,有国家科技二等奖获得者;有的申请者SCIEI收录论文近30篇。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流变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流变学研究的兴趣在与日俱增。

三、制定了我国流变学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期间,召开了本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纪要另发)。在专业委员会会议上,对流变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年来(1985~2005)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特别是对PRCR4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近期工作计划包括:在积极参与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化学会每2年一届的学术大会和其他工作以外,继续维持每3年一届的全国流变学学术年会制度,具体地说,①就是决定2006年在济南、山东大学召开第八届全国流变学学术年会并评选第四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获奖人员(遵循惯例在全国流变学年会上颁奖)。②设计制作专业委员会网站:www.rheology.org.cn ,2006年上半年开通,然后逐步完善,尽快实现与国际流变学会网站:www.icr.tu-berlin.de 和各国流变学会网站和专业杂志网站的链接,疏通信息渠道,加速“流变学”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积极筹备申请主办2016年的第17届世界流变学国际学术大会(注: 2008年第15届,北美州的美国; 2012年第16届,欧洲的某国;2016年第17届, 轮到亚洲国家);我国的流变学研究已经冲出亚洲,一定会走向世界。

联系我们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技术支持:中科服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