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2006年流-固耦合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14日      来源:      分享:

1.学术交流

2006922~24日在北京延庆中银酒店召开了《空气弹性力学发展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承办。航天十一院马汉东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词。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611所、623所、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航天一院一部、一院研发中心、二院二部、三院三部、八院八部、702所、十一院,总装29基地总体部、高速所,等共计15个单位的2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超教授、航天科技十一院的李潜研究员和崔尔杰院士分别做了题为“鲁棒气动弹性”、“飞行器实时试验技术”和“近空间飞行器和相关的空气弹性问题”的专题学术报告。会议还回顾了近20年来流固耦合力学和空气弹性力学学科学术交流活动的发展历程,并就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促进措施进行了专题讨论,讨论、修改并通过了“空气弹性力学学科发展”草案稿,准备提交学会参考,部分单位还介绍了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工程需求,并形成了以下意见:

1)未来若干年将是本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专委会必须通过改革和正规化建设增强吸引力和自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流固耦合力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突出特点,专委会在流体力学及空气动力学与结构力学、飞行力学、控制及热力学的交叉领域大有可为;(3)专委会应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适当形式组织广泛参加的科研协作,大力促进学科发展;(4)确定2007年第10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由航天十一院承办。

2.下一步工作计划

流固耦合力学学科广泛涉及军、民工程技术领域,近年来,除了在桥梁、车辆和工业生产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之外,在飞机、武器和船舶等工业部门出现大量的涉及流固耦合力学的问题。在非定常气动力/非线性气动弹性、飞行器振动及颤振分析、静气动弹性及飞行载荷分析、叶轮机械流固耦合问题、气动伺服弹性技术、飞行/风洞试验及试验数据处理、颤振模型设计与结构优化7篇、爆炸及桥梁气动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

国内涉及流固耦合力学的学会组织还有数家,各组织之间如何发展自身特点和相互联系、配合,更好地促进交流和学科发展,是需要所有专委会成员需要考虑的问题。计划在2007年即将举行的第10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将扩大专题讨论的范围,同时在形式有所创新。全体专委会委员要建立必要的经常性的联系,在专委会主要工作上能够及时沟通和协商;在老一代专家学者的无私帮助和关怀下,也在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联系我们

电话:86 10 6255 9588 传真:86 10 6255 9588

邮箱:office@cstam.org.cn 邮编:100190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技术支持:中科服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