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白以龙先生、何友声先生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发布日期:2003年02月0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以龙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生教授
于2002年11月被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Member,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


附:白以龙先生、何友声先生简介


—— 白以龙先生简介 ——

  白以龙,男,汉族,天津人。1940年12月22日生于云南省祥云县。1964年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副主编,《力学进展》副主编。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Int. J. Impact Engng.”
编委。IUTAM General Assembly 成员。
  白以龙先生在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领域,针对变形局部化问题,建立了热塑剪切模型方程,并得到关于热塑剪切不稳定性条件,局部化演化规律和剪切带晚期结构等重要的结论。这些结果被国际上一些著名实验室和后续工作所证实,认为是典型模型。提出了延性极限的不稳定性机理和剪切带对延性破坏的作用,阐明了镦压中表面开裂的现象。他和所领导的研究组,针对真实材料受外加载荷产生大量微损伤的问题,建立了亚微秒应力脉冲和多应力脉冲技术以及微损伤非平衡统计演化的实验方法,提出了统计细观力学的理论描述和破坏规律,并用于我国飞行器的研制。他和所领导的研究组,针对非均质固体的破坏现象,提出了损伤演化诱致突变,样本个性行为,跨尺度敏感性和临界敏感性等概念,并应用于说明岩石破坏和预测地震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七十年代,参加了爆炸法制造金刚石的研究。提出了应力波的衰减机理,用于解释核爆炸波的传播。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获周培源力学奖

 

—— 何友声先生简介 ——

  何友声,男,1931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1952年9月上海同济大学造船系毕业,1957年至1958年清华大学首届力学研究班学员兼辅导教师。历任大连工学院助教、系秘书;上海交大船舶系助教、讲师、系秘书;上海交大工程力学系、船制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9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199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上海力学学会第四、五届理事长;国家教委科技委第一届委员和全国多种一级专业刊物、学报的主要编委,1990年起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与国际同行有广泛联系,享有较高的声誉,多次赴国外讲学。
  何友声教授长期从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在造船界首次提出“辛氏法端点修正”的方法,被多次收录在各种船舶设计手册和教研书中,在螺旋浆激振力、水翼兴波理论、气垫船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拓宽了我国船舶原理的研究领域,为我国水翼水动力设计和改善船尾激振性能建立了基础,在他的专著《螺旋浆激振力》推动下,使我国所设计的船舶的减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此书获得国家教委优秀专著奖。何友声教授在国内开拓了高速水动力学新领域的研究,在空泡流、空泡脉动特性、物体出入水过程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近年来,配合国内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又积极开拓流体力学和微电子交叉学科的研究,在磁记录滑块飞行问题的研究上取得进展。同时,为适应长江口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航道建设的需要,建立了河口水动力学的研究基地,积极推动为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多年来,在国内外一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他还从事和领导过多项综合性工程设计和建造,其特色是理论推导、实验验证与工程设计并茂。由于他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曾先后10余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何友声教授忠诚于科学和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在近50年的高教生涯中,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恢复学位制后,他建立了以水动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流体力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培养了30余名硕士生,10余名博士生和博士后,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他的许多学生在国内外的科技岗位上施展才华,做出显著成绩。如今,他仍坚持每周为学生授课,并与课题组其他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碰到的水动力学问题。他说:“我将依旧在教学和力学研究园地里耕耘,这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