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9年09月01日
2009年8月24~26日, 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指导,中国力学学会和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承办,51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800余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其中包括16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0余位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共同交流探讨近两年我国力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进展。
8月24日上午开幕式上,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璇涛、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赵小敏、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黄克智先生获得“第六届周培源力学奖”,陈少华、陈伟球、冯西桥、康国政、郭旭、季葆华、梁军、张田忠8位同志分别获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南京理工大学姜峣等5名同学、东南大学魏明光等15名同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宇辰等33名同学分获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清华大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特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团体赛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获团体赛二等奖,吉林大学等9所高校获得团体赛三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湖南省力学学会获得大赛组织奖。
本次大会共设立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51个专题研讨会,交流论文1600余篇。主会场安排8篇大会报告,分别在24日上午和25日上午进行,报告内容涉及湍流模拟、高超流动、非线性动力学、防热材料、电子器件、先进制造、油气生产、力学教育等有关基础研究、重大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同时反映出力学学科前沿发展的新生长点。具体报告如下:
杜善义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及结构问题
樊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超声速流动研究进展
申长雨教授(郑州大学):先进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中的关键力学和工程问题
胡海岩院士(北京理工大学):面向研究工程师的力学教育
黄永刚教授(美国西北大学):Mechanic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陈予恕院士(天津大学):旋转机械发展中的若干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陈十一教授(北京大学):流体湍流的多尺度模拟与计算
宋杰教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数学力学问题
分会场邀请报告分别在8月24日下午和8月25日下午进行,涵盖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力学、爆炸力学、岩土力学、流变学、环境力学、实验力学、微纳米力学、电子电磁器件、力学教育等多个传统力学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介绍了各自学科近期的前沿研究和代表性成果。
51个专题研讨会于8月26日全天进行,专题内容多是近年来力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焦点,如环境力学、生物仿生、微纳米复合材料、界面力学、磁电弹材料等。同时,经典学科依然焕发旺盛生命力,如非线性力学、断裂疲劳、水动力学等,聚集了众多学者交流探讨。很多参会代表的报告都是很新的研究成果,尚未在杂志上发表。
大会期间召开了15个学会分支机构的工作会议,分别是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激波与激波管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教育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电子电磁器件工作组会议、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五次扩大会议、《固体力学学报》编委会工作会议、《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工作会议、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及工作会议、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每个分支机构分别对各自的近期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做了进一步安排。
本次大会是继2007年“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之后,力学界又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年会首次在京外举办,郑州大学圆满完成了会务组织工作。大会的成功召开,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力学学会在中国力学界的凝聚力,促进河南省力学学科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会主会场
大会主会场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