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2008年全国生物力学研讨会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18日

 

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承办、山西省力学学会协办的“2008年全国生物力学研讨会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2008530太原理工大学举行专业委员会委员19人出席了会议,7人因工作原因请假,3人缺席。

会议开幕式由山西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陈维毅教授主持,山西省科协主席、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侯晋川教授致欢迎词。随后,特邀嘉宾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朱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姜宗来教授和中科院力学所龙勉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专题学术报告,介绍了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和血管力学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我国生物力学的老前辈太原理工大学前校长杨桂通教授以及吴文周教授等太原理工大学的师生及太原市其他高校和医疗单位的人员共计100余人出席了学术报告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宗来教授主持了专业委员会会议。会议通报了专业委员会今年的学术交流工作:1)今年721日-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全国生物力学高级讲习班和博士生学术会议,目前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博士生会议的论文摘要投稿截止日期延长至620,希望各位委员积极组织博士生投稿;2)今年916日-19日在河南郑州,我专业委员会代表中国力学学会承办了中国科协2008年年会 力学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分会场,希望各位委员积极组织稿件并参加会议。

会议讨论并决定,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大会将于200910月在天津召开。会议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承办,天津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协办,今年10月开始征文。

会议研讨了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问题。姜宗来教授做了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回顾了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在今后的学科发展中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继续改变人员知识背景拼盘式结构;加强年青教师、研究生综合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医学一方面不断向微观领域深入,从分子水平探索疾病发生和防治规律;另一方面不断向宏观扩展,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从治疗模式向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转变。生物力学研究要紧密配合(适应)这些转变,研究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医疗改革战略前移、重心下移个体化治疗以及  治未病方面有所作为。要将诸如蛋白质组学、分子成像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生物学的新技术引入生物力学,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精细化和定量化与力学的模型化和数学化有机结合,体现学科交叉和综合,深化生物力学学科前沿-力学生物学研究的内涵。强调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和发明并重的特点,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明确力学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同时,致力于发展相关的新技术方法,紧密联系临床防治提出具有生物力学特色的新思路。

与会的委员们就生物力学学科发展问题畅所欲言,踊跃发言。与会委员认为,我国生物力学队伍仍不够壮大,生物力学作为交叉学科,应当具有包容的心态,加强与生命科学、医学及其他任何感兴趣的学科交流;应重视人才尤其是青年领军人物的培养,积极推动学科中国家杰出青年的申报;积极组织国家863973等重大项目的申请;各单位应加强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现有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实际问题解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应当重视与医学院校和医院的合作;建议在今后举办学术会议时可以组织几个分会场报告,便于深入交流;今后应加强与体育口的合作,建议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与本专业委员会之间先开一个小型的专业研讨会,促进两个专业委员会之间的了解交流,寻找合作方向。

会议期间,全体与会委员参观了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该校的校史展览。委员们对该研究所在实验室建设和生物力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绩表示由衷地赞赏。

太原理工大学为本次会议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陈维毅教授领导的应用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师生们为会议提供了十分周到的服务。全体与会委员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