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为SCI正名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24日


2009年9月12日,由科学网、中科院团委共同主办的与“SCI之父”加菲尔德博士面对面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举办,这是现年84岁的加菲尔德博士首次在中国公众面前亮相。
 
加菲尔德博士(Dr. Eugene Garfield)简介:美国著名的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创始人及汤森路透科技集团的终身名誉董事长,于1963年建立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数据库,随后又建立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简称A&HCI)。加菲尔德博士是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的前任主席,Annual Reviews的常务理事和Research! America的常务理事,他同时还担任The Scientist期刊的总裁。
 
[科学网 张婧报道]50多年前,当尤金·加菲尔德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CitationIndexes for Science: a New Dimest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时,他或许预见到了引文索引将成为评价期刊的重要工具,也或许预见了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将给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带来的革命,然而他却没有预见SCI给中国科学界带来如此深远的震动和影响。
 
曾几何时,SCI作为科技评价体系中一项与国际评价体制接轨的量化标准,在中国备受赞誉,SCI已经成为科研工作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现在这个曾经的“创举”在中国受到的非议似乎越来越多,质疑、反对甚至要求取消的声音不绝于耳。就在加菲尔德出席“SCI之父”高校院所见面会的前几天,SCI在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又一次成为了讨论热点。与会代表在会诊当前频发的学术不端“流感”时,不少人质疑SCI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
 
SCI真的是当下中国学术界各类弊病的肇端吗?
 
9月12日,有“SCI之父”之称的加菲尔德博士以84岁的高龄访华,首次亮相中国公众。在面对200多位被他“影响命运”的中国科学家时,加菲尔德博士表示:“到今天SCI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一个文献检索工具,而评估科技研究成果只是SCI的衍生功能之一。”
 
“永远要记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检索的”
 
1951-1953年,加菲尔德博士便开始着手做信息检索系统项目,当时学术期刊论文的检索系统非常滞后。“新的文章发表之后出现在检索工具里需要三年之后,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想发明一个更好的检索系统,这个检索系统主要面向医学的问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综述性的期刊。”加菲尔德博士说。
 
2006年,加菲尔德博士荣获英国伦敦国际信息产业奖的终身成就奖,1955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引文索引用于科学》一文也被视为文献计量学发展的里程碑。然而,在这篇论文发表后的几年里,关于引文索引的进展并不大。加菲尔德回忆说:“当时有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Lederberg给我写信,‘加菲尔德博士,我看到了你1955年发表的文章,现在已经是1958年了,几年过去了,我为什么没有看到你的引文索引呢?’”加菲尔德也曾跟美国的一些学会联系寻求赞助,但是遭到拒绝。
 
1958年,加菲尔德博士创立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现为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收购),然而直到1964年ISI才正式出版了引文索引SCI,和所有挑战旧传统的新事物一样,SCI开始时并未被美国的图书馆普遍接受。经过多年磨练之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才开始渐渐熟识并认可SCI这个检索工具。SCI逐渐成为每一位科研人员必须掌握的检索工具。
 
而SCI在中国的推广则极具传奇性。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考核体系,每发表一篇SCI论文奖励1000元左右。南京大学的这项创新,使得其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竞相模仿,目前,SCI已成为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关于SCI利弊的讨论也成为科研圈内长盛不衰的话题。
 
对此,加菲尔德博士再三强调:“具有深入分析性的评估分析库,在某种意义上具有评估研究影响力的作用,但是永远要记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检索的。”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
 
“引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个人科研能力是不合理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以每两年45%的速度增长。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占世界份额的7.5%,从1991年的世界排名第15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仅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
 
然而,在论文发表数量急剧上升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却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曾经撰文指出,随着论文发表数量的剧增,我国SCI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在2000年达到高峰,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少,不是比例下降,而是真正被引用次数逐渐下降……“这说明我国单篇论文的质量明显不如国外”。
 
中国自然基金委科学基金杂志部执行主任祖广安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情:“有的单位以影响因子算奖金,影响因子是1就奖励1000元,《自然》、《科学》的影响因子是30多就奖励3万多元。”
 
加菲尔德博士回应说:“首先大家要意识到一点,尽管这篇文章发表在很好的期刊上,比如《自然》、《科学》,它可能永远没被人引用过,而这些期刊上很多一般的文章也只被引用过几次,而只有少数文章引用是特别多的。所以引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每个人的科研表现和科研能力,包括他个人的评估、奖金也好、赞助也好都是不合理的。”
 
祖广安从1996年开始接触SCI,之后每年都会与汤森路透科技与医疗集团的工作人员来往,他认为SCI对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我们每年也资助一些中国的期刊,我们在选刊的时候,主要用总引用频次做评估,而不是影响因子,这是借鉴了SCI的引用数据;另外引进SCI期刊对中国也很有帮助,对中国期刊的国际化很有帮助;基金委在选择和筛选人才方面,SCI的数据库也给我们很大帮助,起码能把这些人的情况放在我们这儿,最后怎么决定是另外的问题。”
 
“拿一把尺子衡量很多人,这是不对的”
 
“一篇文章发表后如果在3-6个月之内得到非常多的关注,评价非常高的话,该文章就会非常有可能成为高被引论文, 即经典引文,这样一些论文都有可能成为诺贝尔奖候选论文之一。”加菲尔德博士说,“诺贝尔奖得主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发表文章的篇数可能并不是很多,但是其论文的引文量是普通科学家引文的30-50倍。”
 
除此之外,加菲尔德博士特别介绍了他新近研究出的“百分比排序”指数,“要评估个人成就、论文表现影响力,应该把科学家放到小领域去排名,不能跨学科比,看他的位置百分比是多少。所以这个是基于科学家在某一个学科发表在某一年的论文,然后从高到低进行一个排序。从单篇影响力跟这个学科同年的论文的影响力是排在1%或者是5%。”
 
对于2005年提出的H指数(h-index)评价方法,加菲尔德博士认为H指数计算的简单快速虽然使它非常受欢迎,但是用来评价个人却不很准确。
 
加菲尔德说:“其实H指数能代表的结果跟我30多年来所做的研究其他指标是相关的,比如某个人的总的被引频次。H指数不很准确但是非常快,不是非常理想的指标。期刊影响因子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数来评估期刊,但是用来评估某一个人的论文是不合理的。”
 
“问题是现在很多科研管理者很懒惰,就希望一个数字能解决所有的评价问题——单独给我们一个数字,快但不合理。评估人也好、评估期刊也好,有很多不同指标,很多管理人员只要求一个字‘快’,拿一把尺子就衡量很多人,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综合的评估指标。”加菲尔德博士说。
 
 
更多阅读
 
 
与“SCI之父”面对面活动文字实录下载
 
“SCI之父”加菲尔德:SCI畸形地位是必经阶段
 
“SCI之父”加菲尔德:不能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
 
“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首次对话中国公众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