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1月10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08年01月14日

封面故事:
 
布拉克须霉在性别确定研究中的应用

 
真菌布拉克须霉也许是作为感光模型最为科学家们所知的,最早用其作为模型的研究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Max Delbrück进行的。本期Nature上发表的研究工作可能会提升其作为另一领域研究模型的知名度,这个领域即性别确定过程。同在其他真菌中一样,布拉克须霉的性别确定也不是由整个基因组控制的,而是由基因组的一个小区域控制,也就是性别位点。研究人员曾用一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来识别这个位点。该位点涉及两个基因,二者都为转录因子编码,这些转录因子同SRY蛋白一样(该蛋白是人类性别形成的一个主要调控因子),含有一个高迁移率族(HMG)域。另外,一组重复元素只在包含该性别位点的染色体上发现,这说明在真核生物中,性别确定和性染色体结构演化的早期步骤存在着一个普遍机制。
 
正电子起源于含有黑洞或中子星的双星体系
 
反物质并不是只能在深层宇宙中发现的一种奇异的东西:实际上它在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中就大量存在。人们之所以知道这一点,是因为银河系中心方向有511 keV γ-ray辐射线(电子—正电子湮灭的特征之一)。正电子的起源一直是一个谜,但湮灭线辐射的分布可提供一个线索。现在,天文学家有了能够确定这种分布的工具,而且对来自INTEGRAL卫星的超过4年时间的光谱数据所作的分析显示,来自内银盘的511 keV γ-ray辐射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分布,说明正电子起源于含有黑洞或中子星的双星体系。
 
硅有可能用做一种热电材料
 
热电子材料,能够将一个热梯度转变成一个电场,反之亦然,因此可用于发电和制冷。纳米结构法已被证明是改进一些材料热电能力的有效方法。然而,现有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制造并不容易达到大规模热能利用所需的那种规模,而制造具有纳米结构的这种材料更为困难。这时,可以进行大规模处理的硅材料进入科学家的视野,但硅的热电性能较差。本期Nature上两篇论文表明,通过将硅的结构做成纳米线阵列,通过仔细控制纳米线的形态和掺杂,可大大提高硅的热电性能。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这些发现是向将硅用做一种热电材料的新应用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通过加快生物降解开发利用“困难”油田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储备由生物降解的重油和沥青砂沉积组成。从这些来源开采石油是复杂和昂贵的。最近的研究表明,厌氧细菌可以引起这种烃类降解,但油层中出现的实际降解通道仍然不是很清楚。现在,研究人员将实验室石油降解实验与油田样品分析相结合,发现地下生物降解的主导过程是甲烷生成,涉及石油烃厌氧降解而生成甲烷的反应。这表明,开发利用这些“困难”油田有另外一种方法:即通过加快自然烃降解过程,也许有可能以甲烷的形式开采能源,而不是像传统上所做的那样以石油的形式来开采能源。
 
海洋中热液循环的方向
 
当水通过海床上的裂缝渗透、下行至熔融的岩石时,在海洋山脊的轴上就会出现热液循环;在熔融的岩石上,海水会变热,最终在热液喷孔处以超热液体形式出现。这些喷孔系统承担了大部分热量和物质从地壳向海洋转移的过程。人们普遍认为,这些系统中的循环方向是横穿山脊轴的,热液的补充沿远离该轴的断层发生。这一观点主要基于模拟试验得出。现在,根据对东太平洋山脊上一个热液喷孔田下的微型地震位置所作的7个月的监测,Tolstoy等人报告,至少在这个地方,热液下流区可能位于山脊轴上,热液循环的方向是沿着山脊轴的。
 
控制CGD患者易感性的可能性
 
在慢性肉芽肿病(CGD)中,吞噬细胞缺乏NADPH氧化酶活性,不能产生超氧化物,从而使患者易被细菌反复感染。这个过程所涉及的精确机制及CGD患病过程中炎症增强的原因尚不清楚。用感染了烟曲霉(经常感染CGD患者的一种真菌)的转基因CGD小鼠所作的实验,支持这样一个理论:依赖于超氧化物的色氨酸向犬尿氨酸的转化,在CGD患病过程中是失效的,通过一个单一的、但目前尚不知道的机制使抗菌能力、炎症和T细胞平衡等受到影响。该发现提出这样一个可能性:用天然犬尿氨酸进行取代治疗,也许可以帮助控制CGD患者的病理性炎症和易感性。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