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不用影响因子?科学家提出期刊评价新标准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11日

相关论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一套新的标准框架,认为它能比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更加准确地评价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相关论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提出新标准的是美国西北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副教授Luis Amaral及他的同事。与IF依靠平均引用率来评价期刊不同,新体系使用数学模型来刻画某一期刊论文引用数的特征值。
 
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现在的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提出的“影响因子”概念,已经成为学术界权威的期刊评价系统。它的主要依据就是期刊论文引用率的算术平均值——将某一期刊两年内发表的所有论文引用率相加,再除以总的可引用论文数。
 
不过,Luis Amaral等人认为,该评价方法存在两大主要缺陷。首先,只有当被研究对象是正态分布(贝尔曲线)时,平均数才有充分的意义,但论文引用率并非如此。
 
Amaral小组分析了一个论文数据库,其中包括1955年来2000多本期刊的2300万篇论文。他们发现,其中引用率最高的论文共被引用20万次,相比之下,其中一半的论文根本没有被引用过。Amaral说,“考虑到如此宽泛的引用范围,平均值真是个很差的衡量尺度。引用率很高的论文会显著影响到这一平均数字,无论其他论文的引用率高低与否。”
 
而IF的第二大缺陷就是不同领域研究论文的引用度往往不同。比如医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论文常常在发表后不久就得到引用,而经济学和数学方面的成果甚至需要几年几十年来积累引用率。Amaral认为,同一领域内的不同期刊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研究人员提出的新标准对此进行了改进。他们的方法是:用每篇论文引用率的对数作为基础数据,来反映期刊的影响力。对此的解释是让“宽带”的引用次数范围变成“窄带”的,通过更加接近的方法减弱少数高引用率论文的干扰。
 
他们表示,特定期刊中各篇论文引用率的对数能够较好地形成正态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篇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会下降,因此它的对数也会趋于稳定。这时,研究人员就可以利用新开发的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期刊论文获得引用“特征值”(即上述的对数)的速度。Amaral说,“这就为评价某一特定期刊提供了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
 
如果新系统能够付诸实践,那么期刊的排名或多或少就会发生改变。比如目前《生物化学趋势》(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的影响因子要高于《欧洲分子生物学会杂志》(EMBO)、《植物细胞》(Plant Cell)以及《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但在新的评价系统中,其排名可能会低于后三者。
 
Amaral说,所谓好的期刊评价系统,应该让高排名期刊中的论文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排名较低期刊中论文的引用率更高。在这一点上,新的系统要优于影响因子。
 
对于新的评价标准,汤姆森科技集团产品开发部门负责人Jim Pringle表示,“汤姆森科技鼓励在引用率基础上,针对期刊新评价方法和标准的尝试与发展。这篇论文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方法应用其中。我们期待着必将接踵而至的讨论。”(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doi:10.1371/journal.pone.0001683,Michael J. Stringer, Luís A. Nunes Amaral)
 
更多阅读(英文)
 
《PLoS综合》论文摘要
 
Luis Amaral个人主页
 
《PLoS医学》社论:The Impact Factor Game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