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对话“神七”三巨头:我们有能力飞得更远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10日


 “神七”飞船转运 王艳梅/摄

 

飞船对接 袁明月/摄
 
9月6日上午,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向中央专委正式请示,请求中央专委授权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9月25日至30日择机发射。当天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三巨头”——载人航天工程航天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百忙中与记者正式见面,详细介绍了“神七”任务的主要情况。
 
对发射充满信心
 
《科学时报》:“神七”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二期第一阶段的首发任务,其具体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出舱活动是这次活动的一个亮点,出舱活动在我国载人航天的战略规划中地位是什么?
 
周建平:首先,“神七”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一次航天员出舱的任务。要出舱是因为人在太空中可以发挥自动化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人要发挥作用就要使人能在太空中工作,出舱则是人能在太空中工作的重要条件。如果能突破这个技术,人就可以在飞行器外从事组装、维修等工作,也可以从事科学实验的工作,所以,出舱活动任务本身是我们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之一。突破这个技术是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载人航天工程的下一步,我们要完成交会对接的任务,掌握发射入轨、安全返回、在轨工作、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等技术,进而可以从事更大规模和持续的载人航天活动。因此,掌握出舱技术就成为“神七”任务最主要的目标。
 
其次,在“神七”任务中,还将做一些科学实验,如进行不同的固体润滑材料的舱外暴露试验。由航天员从舱外把样品取回来,再由科学家研究太空环境对这些样品的影响。通过研究这些材料,可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材料抗太空环境的性能和寿命。
 
同时,“神七”还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围绕轨道舱进行伴随飞行,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进行两个卫星的编队飞行。伴飞试验可以检验我们对两个卫星相对活动的控制能力,也可以验证地面测控网对两个卫星的交互运行的测控能力,这将为我国今后的载人航天活动提供很好的基础。
 
此外,“神七”任务中,我们还将进行中继卫星的终端搭载试验,这个试验将为我国的天基测控网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提高我们的测控网覆盖率和效率,也能为载人航天实现交会对接的测控覆盖等更高活动奠定更好的基础。
 
《科学时报》:“神七”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水平跃上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下一步中国航天将在哪些领域进一步突破?中国人有没有能力在宇宙间飞得更远?
 
周建平:神舟七号任务是我们载人航天任务第二步的第一次飞行,主要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技术,随后我们载人航天工程还要进行交互对接的飞行。完成这些任务以后,我国就具备了在太空中运行空间站和运行空间实验室的基本能力,空间实验室或者空间站可以长期在轨运行。我们可以通过载人航天飞船把人送上去,通过货运飞船把货物送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持续的、大规模的载人航天活动。
 
探索宇宙、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是人类长期的愿望,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一份责任。
 
我们在完成现在的任务后,就能保障载人航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推动载人航天活动的持续发展;也使我们人类在宇宙中走得更远,在宇宙中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时报》:“神七”任务中,出舱行走中航天员面临的危险性有多高,如何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周建平:载人航天活动受到大家极大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可以用“惊险绝伦”来形容。但在从事这项活动时,我们始终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作为工程的第一要务,这也是工程设计、试验、测试以及任务准备时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
 
为了保证发射、运行、返回的安全,我们采取了很多技术措施,包括逃逸就生系统、在轨的各种应急返回模式、各种故障模式及其对策。这次任务除发射、运行、返回外,还增加了出舱活动,这是一个更高风险的活动,航天员要穿着舱外服从飞船的轨道舱走到外太空。我们必须有能力用我们的舱外服保证航天员的生存、安全,并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这既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经过3年多的研制,航天服的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我们在地面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测试,这些测试尽可能地模拟了太空环境。航天员也经过了大量艰苦的训练,这些都是把风险降到最低、促使任务成功的重要保证。
 
九月同样有利于发射
 
《科学时报》:根据气象专家介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佳的发射时间是10月份,以往的“神五”、“神六”都选择在10月份发射,“神七”却选择了9月份发射,选择这个时间有何特定意义?
 
张建启:选择这个发射时间主要有几个考虑,一是考虑到“神七”的发射时间不能和第29届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冲突,10月份国家也有重要的事情。
 
二是从技术本身来讲,我们原先设想,在“神七”出舱任务中航天员能在阳照面出舱,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下传图像的清晰。同时希望返回舱的时间尽可能在白天。
 
根据大量计算,在9月底之前发射,能在阳面出仓,返回时天也不会太黑。按照9月25日到30日这个发射时间,我们选择的发射窗口是晚上9点10分左右,这样出舱可以在阳照面,返回在大概下午5点40左右。
 
此外,在秋分前后,也有一个对通信卫星的不利因素。
 
具有中国特色
 
《科学时报》: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尤其是火箭、飞船、卫星等,与美、俄的差距有哪些?如何缩小这些差距?
 
马兴瑞:从差距上看,第一,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比较晚。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国家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太空竞赛。它们起步早、发展快,因此首先实现了载人航天,实现了人在太空中出舱,甚至实现了人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超过一年,美国还实现了阿波罗登月。2003年,我国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的飞行。
 
第二,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与美、俄相比在规模上有很大的差距。规模大的含义,很大一部分是投入大,美国建造了很好的载人航天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的发射场、测控网;美国还搞了一个全球测控网,在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都建设了大天线,而这个全球测控网可以对深空探测的飞行器进行24小时的探测。不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规模是适度的,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
 
第三,我们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选择载人飞船技术经过了航天专家的统一论证,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航天技术发展需求。实践也证明,我们的飞船方案是一个好方案。最近美国的新太空计划,就放弃了航天飞机的方案,重新选择飞船的方式。
 
运载火箭系统方面,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主要在运载能力上和美国包括俄罗斯存着差距。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是10吨级的水平,美国是20吨级的水平。不过,我国正在研制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其低轨道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5吨,高轨道的运载能力可以达到14吨,新一代运载火箭将达到当前运载火箭的国际主流水平,甚至比美国的火箭和俄罗斯的火箭的运载能力更好。
 
此外,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后期任务来看,尽管目前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研究能力上和美国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有一支年轻的载人航天队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逐步提升我国的载人航天能力。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