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基金委中科院启动“大科学装置研究联合基金”

发布日期:2009年02月20日

[科学时报 祝魏玮 陈晨报道]2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签字仪式在京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出席签字仪式并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分别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签署了联合基金协议。
 
据悉,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首批投入经费4000万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各出资二分之一,执行期为2009年~2011年。该联合基金按照突出大科学装置共用性、弱化专用性、促进开放性、提升创新性的思路,主要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上海光源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来实施。
 
该联合基金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支持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基于平台装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同步辐射线站、重离子源等,重点支持多学科及交叉研究;(二)基于专用装置的研究工作,譬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北京谱仪的高能物理研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的核物理研究等;(三)提升大科学装置研究能力的实验技术、方法及小型专用仪器发展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譬如探测技术、快电子学技术、加速器技术、同步辐射技术、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辐射防护技术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物质科学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物理、化学、材料);信息领域的科学问题;生命领域的科学问题(包括生物物理与医学);环境和资源领域科学问题;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课题研究牵引的诊断技术,小型专用实验设备的研制、改善和发展;拓展新的科学目标的探测技术、加速器技术、同步辐射技术与方法、数据获取、处理和存储技术研究等。
 
据了解,该联合基金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模式运行,成立由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管委会,负责该项联合基金的统筹实施。管理工作以基金委为主负责,中国科学院参与协调工作,具体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关管理办法执行。申请者可通过年度指南了解项目的申请要求。2009年度3月初将单独发布指南,受理申请。
 
白春礼在回顾自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国科学院在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和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后指出,开放共享是大科学装置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由国家投资建设的重要科技资源,大科学装置的科学目标反映了国家在相关领域发展中的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向全国开放。不仅应用和服务面广的平台型公共研究装置和公益型科技设施需要拥有较多的用户队伍才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而且专用型研究装置也必须服务于相关领域的广大用户,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旨在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资助和管理系统,使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有机会利用中国科学院运行和管理的大科学装置,更好地发挥大科学装置在学科前沿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中的支撑作用。这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金委和中科院两个部门密切合作共同促进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层面上的实质性合作。
 
陈宜瑜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设立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设立联合基金的目的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资助和管理系统,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大科学装置领域已建成的国家研究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促进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有效地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研究。这一举措对于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和设施的共享与建设,打破我国科研设施和科研活动中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促进科研院所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集成和科研互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了解,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各项财政预算紧缩的大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预算仍将可能保持20%的增幅,达到64亿元。在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设立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设立了13项联合基金和若干项联合资助项目,其中部分联合基金和联合资助项目已经连续签署了2~3期合作协议。据统计,1999~2008年期间,联合基金共资助项目1265项,总经费达6.8亿元。
 
陈宜瑜指出,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科学基金的评审机制,保证项目遴选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了高校与研究院所科研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很好地发挥了自然基金的导向作用,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他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设立的每一项联合基金,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组成部分,面向全国的科学家接受申请,其研究水平和各管理环节与其他项目完全相同。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