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7年12月31日
《力学与实践》在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领导与支持下,坚持科学性、实践性、知识性、可读性和时效性的办刊宗旨,尤其是强调保持特色,突出实践性。通过全体编委和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2007年度的工作任务。不管是在期刊的编辑出版方面,还是在所承办的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成编委会换届改选,成立第八届编委会
为了在本次换届中充分听取编委意见,整个换届工作分提名和投票两个阶段进行。
根据“中国力学学会关于所属分支机构换届的通知”,我们向编委会的成员发出了提名主编、副主编的通知。在第一阶段的提名基础上,进行投票以确定了主编副主编名单。在组建新一届编委会的过程中还考虑了学科分布和地区分布,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经上报力学学会批准通过后,成立第八届编委会。新一届主编会议于2007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长李家春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向主编、副主编颁发聘书。于2007年8月20日在北京九华山庄,第八届《力学与实践》编委会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由主编朱克勤教授主持,与会的各位编委首先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就期刊的发展,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二、《力学与实践》期刊状况
1、收发稿情况
2007年共收到稿件599篇,其中应用栏319篇,教育栏175篇,综述栏目18篇,力学纵横栏目60篇。学术讨论为6篇,目前已退稿248 篇,录用107篇,已刊登70 篇,待发表的37 篇。收稿数量比2006年(493篇)增加了106篇。应用研究的投稿数量占全部稿件的53.3 %,教育研究的投稿数量占全部稿件的29.2%;力学纵横的稿子占10%。目前的录用率为26.4 %。
2007年全年刊出6期共计158 篇,其中:综述栏 9 篇;应用研究栏78篇;教育研究38篇;学术讨论 3 篇;力学纵横37篇:其中包括力学史话6篇;身边力学的趣话 8篇;力学家4篇;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13条;术语杂谈(力学名词浅释)7条;小资料3条;书刊评介1篇。
在全体编委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的刊出周期 (303天) 比2006年(349天)缩短了45天。下图为2007年每期出版的时滞走势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第1~3期的出版周期超过300天,第4~6期都控制在300天以内。
2、栏目建设
(1)结合热点问题、历史事件邀请和刊出稿件
为了突出《力学与实践》反映当前前沿热点问题,贴近公众、贴近现代生活的特色,专题综述栏目每期都有一篇主打的以约稿为主的综述文章。2007年针对大飞机这一国家重点课题组织撰写了“大型飞机阻力预示与减阻研究”“大飞机研制中的若干复合材料力学问题”。在嫦娥一号发射之前,组织撰写了“深空探测中的动力学与控制”。我们被2007年4月16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中牺牲的Liviu Librescu教授的事迹所感动,当得知Liviu Librescu教授是我们力学界的同行,就邀请熟悉Liviu Librescu教授的南京理工大学钱林方教授撰稿“悼念Liviu Librescu教授”以鲜为人知的故事以纪念我们力学界的国际同行。2007年7月正值冯卡门访华70周年,刊出了金亮的“冯卡门1937年的中国之行”该文全面介绍了冯卡门1937年中国之行的背景、过程以及他对中国航空业发展的建议和期望。
(2)从严审稿,努力提高应用研究、教育栏的质量
在全年刊出的文章里,属“应用研究”栏目的文章为主体,占49.4%。内容涉及航空航天、能源开发、环境灾害、土木建筑、工程应用、农田水利、生物力学等等。本栏目还是以自由投稿为主,但审稿从严。在审稿中我们一直强调要介绍研究结果的来龙去脉,主导思想,可能应用等等,避免大段落的数学方程及公式推导。另外在期刊排版上尽量符合检索刊物的要求,这样做本身也是期刊规范化之必需。
针对教育研究栏目投稿量大、版面有限(每期刊出6篇),加强从严审稿,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些高质量的稿件,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3)开辟“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子栏目
增加了“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栏目以配合力学竞赛的开展,及时报道力学竞赛的有关内容与消息,并为交流竞赛经验、切磋竞赛内容提供了一块“全天候”的园地。
(4)开辟“术语杂谈”,添加“调味剂”
增加了“术语杂谈”“小资料”等子栏目作为补白用,补白的内容基本上与同期刊出的内容的。“术语杂谈”中刊出了“gyro=急螺?thermo-mechanics=?””黏”和“粘”用法区别”“从牛顿铭文汉译说起”“为什么把perturbation翻译为“摄动”“牵连速度——英文是什么?”“湍流的“湍”,怎么念?”,这些内容对力学教师及年青的力学工作者都大有帮助。
3.力学趣话结硕果 科普丛书飘果香
1991年7月在《力学与实践》第4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武际可教授提议就“身边的力学”为话题,深入浅出地写一些可读性强的文章,以改变刊物的文风。自1992年第4期以毛增滇教授的“西汉古铜镜透光机理今释”和王振东教授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作为开篇文章,开辟了力学科普专栏——“身边力学的趣话”。这个栏目的开辟方便了力学科普文章的发表。文章从生活中一些普通事情谈起,风趣地揭示出深刻的力学原理,成为力学与实践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栏目。武际可教授、王振东教授、刘延柱教授相继在本栏目为力学科普撰写了不少优秀的文章,其中武际可教授的“捞面条的学问”一文于1996年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广播电视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奖励。
力学科普丛书第一辑于2008年即将出版,其中有武际可教授的《拉家常 说力学》,王振东教授的《诗情画意谈力学》还有刘延柱教授的 《趣味刚体动力学》。这都是《力学与实践》“身边力学趣话”栏目17年来长期积累的成果,这里凝结了历任主编、副主编和历届编委的劳动心血,现在正要结出果实。
《身边力学的趣话》这一科普专栏2007年刊出的内容不但生动有趣,而涉及的面较广,从“翻身陀螺”到“荡秋千”,从“被中香炉”到“千锤定音”,从“米芾的刷字”到“南疆列车的倾覆”。将深奥的力学知识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普及到青年学生中去,一直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目标。
4.借奥运强劲之风 扬期刊发展之帆
本刊近几年已经发表过许多用力学原理来分析和解释体育活动所遇到的一些力学现象,例如从周道祥教授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到“香蕉球”技术”,武际可教授的“从麻脸的高尔夫球谈起——流体中的运动物体的阻力和升力”;周靖教授的“蜻蜓点水,紫燕穿波——短道速滑运动安全转弯的力学分析”等等。 2007年元月12日召开的第七届主编扩大会议上,由王敏中教授提议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前出版一期奥运专刊,会上一致通过这个提议。2007年5月召开的第八届主编第一会议上决定由刘延柱教授具体负责奥运专刊的工作。目前,全体编委会正积极组织稿件,现正对收到的专刊稿件进行最后的筛选。争取在2008年的第2期(或第3期)呈现给读者一期内容生动有趣,异彩纷呈的奥运专刊,作为我们对2008年奥运会的献礼。
5、期刊评估数据
在期刊引证指标方面,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2002 ~2006年《力学与实践》各项指标如下:
年限 |
影响 因子 |
总被引频次 |
即年 指标 |
他引 总引比 |
海外作者 论文比 |
地区 分布数 |
基金和资助论文比例 |
2002 |
0.130 |
193 |
0.042 |
0.890 |
0 |
22 |
0.370 |
2003 |
0.219 |
264 |
0.038 |
0.83 |
0.02 |
25 |
0.27 |
2004 |
0.252 |
346 |
0.011 |
0.85 |
0.04 |
24 |
0.28 |
2005 |
0.244 |
384 |
0.062 |
0.81 |
0.01 |
23 |
0.43 |
2006 |
0.292 |
391 |
0.027 |
0.80 |
0.02 |
20 |
0.39 |
5年来《力学与实践》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均属上升趋势,在13种力学类期刊中的排名总被引频次一直是第8,影响因子分别是第12、11、10,11,11。
6、参加中国科协第五届优秀科技论文评比活动
2007年参加中国科协第五届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编辑部根据评选的要求通过检索文章的引用次数,并经征求有关专家和编委的意见,确定推荐房营光的“土质边坡失稳的突变性分析”(2004 年26 卷4 期);白金泽的“飞机风挡结构抗鸟撞一体化设计技术研究”(2005 年27卷1期24)参加评选。
7、开展广告业务 增强经营实力
从2007年第5期开始了力学院系的介绍,并可刊登内容与工程、相关实验室、实验仪器、书刊有关的广告。不但扩大了信息量,还弥补了办刊经费的不足。
三、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工作
1、圆满结束力学竞赛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于2007 年8月20日圆满结束。全国共29个省(市)、自治区197所高校9736人报名参赛。竞赛分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采用闭卷竞赛,2007年5月20日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同时举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院士、副理事长程耿东院士、郑晓静教授、戴世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洪嘉振教授,周培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如苹教授分别到所在赛区看望了参赛考生。个人赛首先由各赛区竞赛组织委员会组织阅卷,评出各赛区一、二、三等奖,然后将优秀试卷按比例提交全国竞赛组织委员会核查和评定,共评选出全国一等奖3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487 名。团体赛为团队合作动手制作与动手操作的竞赛,共20个队,每队3~5人,其中3人为出场参赛选手。团体赛选手从个人赛优胜者中选拔,以学校为单位单独或联合组队。团体赛于2007年8月17~19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武际可教授、范钦珊教授、隋允康教授和高云峰副教授任评委。经过三轮淘汰竞赛和一轮复活赛,共决出一等奖(冠军)1队,二等奖3队,三等奖6队,优秀奖10队,高云峰获特别贡献奖。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大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 的开幕式上颁奖。
本届竞赛由清华大学大学命题,根据竞赛章程,清华大学没有参加本届竞赛。同时根据竞赛章程,将由团体冠军队所在学校“西北工业大学”承办2009年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湖南省力学学会获得组织工作优秀奖。
2、竞赛内容和形式进行了重大改革与创新
根据高教司的精神,并征求各高校师生意见,组委会经过多次讨论,制定了竞赛内容和形式全面改革的方案。竞赛分为个人赛与团体赛。个人赛仍采用笔试,内容限制在中学时课程的范围之内,强调基础与灵活应用。赛题不再是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分科的考题,而是综合性的生活、工程与研究中贴近“原生态”的问题,突出它的科技竞赛活动的属性。团体赛为团队合作的动手制作与操作竞赛,以促进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为提高大学生人文和科技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团体赛队伍从个人赛优胜者中选拔,以彰显基础与创新的相辅相成。清华大学高云峰老师等承担了这一具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高校广大师生及时了解这一竞赛内容与形式的改革,组委会将样题发布给各赛区,同时也在《力学与实践》杂志和中国力学学会网站上刊登。这一改革受到了高校广大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3、修订了竞赛章程,确定了竞赛徽标
为配合竞赛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本届竞赛全面修订了竞赛章程,并征集和确定了竞赛徽标。徽标在代表地球的球体背景下,以“力”与飞翔的大鹏形象相结合构成主题,以体现当代大学生在力学和与力学相关的科学领域“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英姿。徽标旋转180。又是英文“Education(教育)”的字头,进一步体现本项竞赛“培养人才,服务教育”的宗旨和放眼全球科技的视野。
4、九州热播奇妙力学
在3天的团体竞赛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组一行6人进行了全程跟踪拍摄,并制作成专题节目。2007年11月3日、5日和6日,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首播和两次重播了专题节目《奇妙的力学》,全方位地报道了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经竞赛组委会于中央电视台协商,将该节目的录像视频已挂在中国力学学会网站上http://www.cstam.orrg.cn,供免费下载。
现已将所有竞赛材料以及节目录制的光盘备提交教育部高教司备案。向冠军学校——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并教务处发函祝贺并委托其承办。现已经收到他们接受承办的复函。
四、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尽心竭力办好期刊
1、继续组稿,提高综述栏目质量;
2、继续扩展力学纵横栏目的内容;
3、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教学栏目的好文章;
4、缩短出版周期;
5.2008年做好奥运会专刊的出版工作;
6、做好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启动与筹备工作。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