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6年12月05日
中国力学学会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于1957年成立,至2006年已有49年历史了。在国家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为了促进学会的发展壮大,更好地为中国力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在全国广大力学工作者的支持下,2002-2006年,在力学学术交流、期刊出版、科学普及和教育、学会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力学学科发展、学术进步及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兹按以下8个部分汇报: 1. 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2. 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3. 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为学术交流服务 4. 搞好力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优秀力学人才 5. 积极促进力学界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6. 增加学会凝聚力,竭诚为会员服务 7. 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各项工作,提高中国力学学会在全国的显示度 8. 展望未来,开拓发展 一、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主业,也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活力之源。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学会可以为学科的发展和原始创新做出贡献。搞好学术交流也是学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中国力学学会围绕学科建设和科技发展创新的主要问题,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2002-2006年,学会共组织各类学术活动115次,其中国内会议88次,国际学术会议27次,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2次。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达到16000人次,其中国内代表11700人次,国外代表4300人次。通过会议交流的论文约20000余篇。出版学术期刊16种,学术和科普专著若干。这些学术活动促进了国内同行以及中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学科发展,也在国内外力学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会办公室承办国际会议,现阶段已成为我会重要的获取经费渠道,学会将这些收入利用于办好期刊和其它学术活动中,壮大学会专职工作人员队伍,盘活学会工作,使学会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下面列举三个典型活动: ●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CCTAM)’2005
为了更好地组织中国力学界各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叉,从而促进中国力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借鉴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同方式,适应学术交流的新特点,中国力学学会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来自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其它单位的全国各地代表1400余人参加了于2005年8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 (Chinese Conference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 2005,简称CCTAM’2005),大会主席由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崔尔杰院士担任,副主席有程耿东、贺德馨、李家春、沈为平、苏先樾、王自强、吴有生、杨卫、卢振洋、张泽。 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力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共收到论文1615篇,分为15个分会场和45个专题研讨会,会议代表1300余人。大会交流和讨论的内容涵盖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生物力学等多数力学分支学科领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会议代表反映此次大会交流方式宏观与微观有效结合,交流效果非常好,节省了大家参加各种会议的时间和经费。 ● 第六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暨第二届亚太计算力学大会(WCCMVI)
第六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暨第二届亚太计算力学大会(WCCMVI)于2004年9月5-10日在北京饭店隆重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发来贺信,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到会致词。本次大会,由国际计算力学学会和亚太计算力学学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联合承办。 会议共收到论文1425篇。其中,中国441篇(大陆398篇,港澳27篇,台湾16篇),国外984篇,来自五大洲的53个国家。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共1249人,打破了世界计算力学大会历届参会人数的记录,成为我国力学界规模最大的盛会。 大会分成24个分会场在三天的时间内同步进行了分组交流。其中,250多位专家教授组织了89个小型讨论会(Minisymposium),报告了787篇文章,另有580篇自由投稿的文章进行了小组交流。共计安排了1367个报告。在计算固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多体动力学、生物工程、纳米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计算、计算力学的数值方法等诸多领域的学术交流上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学术交流之外还举行了大型招待会、宴会、VIP晚宴、亚太资深科学家之夜、书展等社交活动,为增进我国学者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为国际友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次大会无论从学术交流还是社会活动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会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参会人员的高度赞扬。 ● 多层次力学学科前沿的青年研讨会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联合举办了一般力学、实验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力学5个学科前沿青年高级讨论会,对学科发展、规划、交叉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 中国力学学会2003年开始在京区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截至到2006年9月,共举办活动28次,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近50位青年学者参加活动。每次沙龙均有优秀学者做精彩的学术报告。沙龙力图营造学术交流的宽松氛围,提高交流的成效,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着各自的学术见解,青年学者们觉得报告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在交流中启发了思路,为今后可能的相互合作提供了帮助。每次沙龙都充满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信息。而且这种交流更有利于激发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报告之后的体育运动活动,让大家从脑力活动转向身体运动,在忙碌的科学研究之余,锻炼身体,放松紧张的情绪,并且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活动后大家都感到非常有收获,这种形式得到了青年学者的赞同和认可。 承办了6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第75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2003年,现代科技发展对实验力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第88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2004年,现代连续介质力学—机遇与挑战),第96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2005年,材料学科的迅速发展对固体力学提出的挑战),第100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2005年,纳功能器件系统的交叉学科问题),第103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2006年,力学与生物学的交叉与融合),第104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2006年,复杂高维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新进展及挑战)。 二、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中国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1. 积极、主动地发挥专家优势,申办国际有影响的、大型的系列学术会议 争取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系列大会在中国召开,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国内专家与国际同行的广泛交流,使国外同行了解中国力学,快速提升中国力学在国际的地位。 ● 2004年申办并成功举办世界计算力学大会和亚太地区计算力学大会 ● 申办ICTAM2008 中国力学学会是IUTAM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的会员,IUTAM是ICSU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的成员,IUTAM每四年一次的ICTAM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大会是世界力学界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约2000人参加),是各国都在努力争办的会议。在国际具有国际数学家大会一样的影响,1988年中国力学学会代表中国争办过此会,但只差一票落选。此会议如果能在中国举行将对推动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扩大中国力学在世界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力学学会自2002年初组成申办2008年IUTAM大会(ICTAM2008)的申办专家小组,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申办工作,申办准备工作非常充分,国务委员陈至立、北京市市长刘淇、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清华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签署了申办信,虽最终申办未果,但从中我们也得到很多收获与经验: 1)在ICTAM2004会议上,郑哲敏院士当选为IUTAM执委(共8人),程耿东院士当选为大会委员会委员; 2)进一步团结了华人力学同仁,扩大了国际影响。共有110余位华人代表参会,占总会议人数的十分之一,通过申办活动,加强了我们之间及与国际同仁的联系,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强化了中国力学在国际的地位; 3)通过这次申办,进一步与IUTAM组织沟通,为今后更深层次参与到IUTAM组织中打下基础; 4)获得了许多申办大型国际例会的经验。 申办失败可能的原因:①北京2008奥运会向后推迟时间,与IUTAM大会惯例时间太接近,国外代表感觉诸多不便;②西方国家的某些代表对中国的偏见仍然存在,缺乏对中国及中国力学的了解;③中国专家还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IUTAM组织及活动中去。 ● 成功申办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 由中国力学学会牵头,协同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共同合作申请2013年“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3)”在中国北京举办。申办报告于2004年年底向ICF11执委会递交,经过激烈竞争,于2005年3月ICF正式同意中国举办ICF13(2013年)。国际断裂学会(ICF)是国际上最大的断裂学科的学术组织。促进在断裂、疲劳、材料强度等领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国际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发展破坏安全的设计方法,增强相关学科的信息交流。1977年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经中国科协批准,加入该组织。1988年中国材料学会也加入。中国学者三次担任该组织的副主席和多届的ICF理事会的执行委员。中国的断裂学科已在国际断裂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某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在国内从事断裂研究于应用的队伍在2000人以上。多项关于材料韧性及结构缺陷评定的研究成果已列入专业国家标准,对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生产安全的学科未曾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举办过国际大会。国际断裂大会每四年一届,人数大约1500-2000人,该会是国际断裂力学领域的最高水平的大会。因此,此次会议在中国举办意义重大。 ● 目前我会正组织专家积极申办ICTAM2012大会和2011年世界海洋石油工程大会。
2. 密切与国际相关组织的联系,承办他们的活动,推荐中国专家进入这些组织的领导层
我国现有4名IUTA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他们是郑哲敏、崔尔杰、白以龙、杨卫4位院士;一位执委:郑哲敏院士;一位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程耿东院士;一位选举委员会委员(共5人,选举委员会将对IUTAM最高执行机构-执行局的人选确定起重要作用):白以龙院士;我们还将推荐胡海岩教授进入教育委员会。2006年8月中国力学学会组团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IUTAM理事会,向IUTAM正式提出中国申办ICTAM2012大会和成立国际力学中心的申请。IUTAM2007年执委会将在北京召开,由中国力学学会承办,会后全部执委还将参加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 2002-2006年中国承办IUTAM的Summer School和Symposium有: IUTAM Summer School on Mechanics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2002年,北京) IUTAM Symposium on Complementary-Duality Vaeiational Principles in Nonlinear Mechanics(2002年,上海) IUTAM Symposium on Mechanics and Reliability of Actuating Materials(2004年,北京) IUTAM Summer School on Biomechanics of Cells and Moleculars(2004年,上海) IUTAM Symposium on Mechanical Behavior & Micro-Mechanic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2005年,北京) IUTAM Symposium on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Uncertainty(2006年,南京) 另外我学会加强了同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日本机械工程学会(JSME)、国际计算力学会(WCCM)、德国数学与力学学会(GAMM)、国际断裂会、亚太断裂会、亚太流体力学会等10余个国际组织的联系,我会已有专家在这些组织中任副主席、执委、理事,并共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他们到中国与中国力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 IUTAM 高级研讨会-纳米结构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尺度力学 此次高级研讨会于2005年6月27日-3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31位高级学者做了邀请报告,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奥地利、中国。本次会议是由国际力学学科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统一筹划的系列高级学术研讨会,每一个研讨会仅仅围绕着一个重要的力学热点方向展开,参加者均为被邀请的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在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是一种小型规模的高级别国际研讨会。IUTAM组织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布大约10个研讨会的名额,由各个国家和地区自由申请,然后通过严格评选、竞争等在众多申办者中确定出获得承办权的国家。因此,该种研讨会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国际研讨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举办过2次这样的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纳米结构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尺度力学,围绕着这样的固体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当前热点和重大方向进行研讨,参加者既有固体力学的国际知名学者,又有来自材料、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知名学者,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机会。 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处于国际中等水平。通过此次交流和研讨,有力地加强我国优秀力学学者与国际优秀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和影响我国力学工作者在重要研究方向上去冲刺,向国际知名学者看齐;增强我国力学界与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联系,提升我国力学领域的国际地位。 ● 第十一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11ACFM’2006) 会议于2006年5月22~25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市召开。会议的组织委员会由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和当地组委会组成。其中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主席为M.Kiya(Japan)教授,副主席为崔尔杰教授和P.R.Viswanath(India)博士。亚洲流体力学会议由中国周培源教授,日本佐藤教授(H.Sato)和印度纳拉希姆哈教授(R.Narasimha)发起,迄今已有26年的历史,每隔两或三年举办一次,是亚洲地区流体力学工作者的盛会。 有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印尼、孟加拉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64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我国共有16名代表参会,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29基地,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机构。会议共收到论文170篇,其中大会邀请报告4篇,分会场邀请报告11篇。会议交流和讨论的内容涵盖了流体力学在交通、能源、环境、航空航天、微流体、生物、医疗卫生等众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反映了近两年来亚洲流体力学研究和应用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中国学者在这次会议中共有论文21篇,其中香港特区2篇,台湾地区1篇,论文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湍流,航空航天,泥沙输运,排水系统,微流体和仿生等方面。 会议期间除了各国学者的学术报告和相互间学术交流活动外,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还召开会议进行了换届选举。我国的李家春院士被确定为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新任主席。 3. 筹备国际力学中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流,拟在京成立国际力学中心,争取办成IUTAM即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在亚洲的常设分支机构,同时争取ICSU(国际科学联合会)及中国政府的支持。 IUTAM的主要活动:每年举办一次高水平的“Summer School”和若干个高水平、前沿性的学术研讨会(Symposium)。关于“Summer School”我国已连续五年,每隔一年就在我国举办一次(内容不同)现已举办了三次。对于“Symposium”自1991年起我国已承办了9个,均获得国内、外学者和总部一致好评。 我国力学界在国际的地位: 随着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崛起,大型工程、桥梁、隧道、高坝、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我国力学科学得到国际力学界的瞩目和认可。中国力学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北京大学力学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等科研院所紧密配合已经成为国际力学界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在亚洲成立一个国际力学中心的条件已经成熟。 成立的中心除申办“联盟”的学术活动外,每年还将邀请若干位国际力学大师讲学;组织高级别学科前沿国际研讨会;举办国内外博士生暑期讲座;为海峡两岸中学生以及海外学人子女举办诸如夏令营等多种活动;建立“联盟”的北京网站;发行相关出版物等等,所有这一切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力学地位将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为学术交流服务
期刊是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培养人才的园地,是记载科学成果的载体。中国力学学会一向重视对期刊的领导和管理,选聘最优秀的学者担任各期刊主编。 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期刊有16种,中文期刊有《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固体力学学报》、《实验力学》、《爆炸与冲击》、《力学与实践》、《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学报》、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力学季刊》、《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世界地震工程》,英文期刊有《Acta Mechanica Sinica》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其中被EI检索的有8种,SCI光盘和网络版检索的有3种。在2002-2006年4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 为大力支持有潜力的期刊,树立精品,使其率先向国际化迈进。学会在《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力学与实践》四个期刊试点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1) 提高期刊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加大组稿和约稿的力度; 2) 期刊编委会国际化,如《Acta Mechanica Sinica》聘请德国马普研究所所长和美国霍普金森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作为合作主编; 3) 与国外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强化国外的宣传发行,快速提高期刊知名度; 如:《Acta Mechanica Sinica》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的电子版和纸版均已与德国Springer出版社合作, 在德国印刷,向全世界发行,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4) 向编辑部加大投入,使期刊从投稿、审稿、作者查讯、修改、发表全部实现网络化,招聘博士、硕士学历的专业编辑,编辑部人员定岗定编、实行聘任制,编辑出版完全专业化。 《力学学报》的中、英文版和《力学与实践》、《固体力学学报》历年来曾多次获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期刊评比一、二等奖,国家科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评选的首届和第二届期刊奖的一、二等奖;《力学学报》中文版还获首届和第二届国家期刊奖,中国科学院特别奖;《Acta Mechanica Sinica》还获得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别资助。根据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选,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16个刊物均已进入国家期刊方阵。 除期刊外,我会还结合国内外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若干本论文集和部分专著,并协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出版4本学科发展战略报告,为繁荣力学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还有每年若干期的会讯。 四、搞好力学知识普及、教育,培养优秀力学人才
力学知识的普及和力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关系力学发展的根本性大事,是培养优秀力学人才的基础,所以必须认真搞好这两项工作。 1. 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自1996年至今我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每年都与台湾力学会组织定期的交流项目“海峡两岸科普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一年在大陆,一年在台湾交换举行,已经举办10届了。该活动深受海峡两岸科普工作者及中学生的欢迎,效果非常好,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多,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我们举办此项活动旨在加强海峡两岸力学界的交流,增加对彼此中学教育现状的了解,增进两岸中学生的了解与友谊,同时有力地促进了两岸力学界的交流。 ● 2006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此项目于2006年7月17日~ 7月26日在台湾省举行。大陆代表团一行3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代表团中教授15人,学生15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湖南、西安、成都。活动期间,大陆代表团除了在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进行交流、参观外,还参观了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访问了台南女中、成功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国立东华大学、台湾大学。两岸力学工作者以及中学教师就两岸的力学科普、教学与科研、中学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此次访问交流,双方彼此增进了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中学生夏令营活动是本次交流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两岸高中学生在夏令营中进行了力学理论笔试竞赛和实验竞赛。竞赛对数据看得很轻,着重的是解题思路。大陆学生在本次中学生力学竞赛获笔试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6枚。实作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3枚。在台期间,代表团与台湾省力学学会新任理事长台湾大学应用力学所吴政忠教授等就两岸力学学会进一步密切合作、以及下一届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举办的有关问题等进行了磋商,双方一致认为,这样的交流形式很有意义,对共同创建良好的力学科普教育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商定2007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交大附中承办第12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
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短短10天的活动,组织方精心的准备,热情的接待,两岸学者深入的交流沟通,两岸学生密切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力学界的了解和两岸中学生的友谊。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充满了友好的气氛,两岸代表共诉同根同源的情谊,相约明年再相会。通过夏令营活动,增进了两岸之间的相互了解,两岸无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方面都各有长处,相互学习借鉴的空间很大,今后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两岸的交流。 2. 大学生力学竞赛 由于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中机械、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冶金等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更是我国理、工科院校力学系的必修基础课,中国力学学会从1988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每4年一次,从1996年起,这项活动更名为“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联合举办。这项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对各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教学的检验,受到了各有关院校的重视。并有许多获奖学生因此而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许多学校都认为,这项活动的意义不仅限于竞赛结果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赛事前的准备,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他们学好后续课程大有益处。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时间改为两年一届。 ● 2004年第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在中国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支持下,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协办。今年共有7617人报名、4592人参加了竞赛,规模很大,包括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64所高校。本届竞赛的人数超过了前四届报名人数之和,这充分体现了全国高校领导、教师和广大青年学生对此项活动的热烈响应。许多高校希望通过参加竞赛,对自己的力学教学进行一次检验,扩大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同时希望以此使教学更上一层楼。本届竞赛的宗旨是:提高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发现优秀力学人才,促进高校基础力学教学。根据这一宗旨,确定命题的原则是: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平等竞争。经过初赛和复赛,最后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23名。 3. 科普活动 ● 阳光下的飞翔—大手拉小手感受航空航天科技魅力活动 “阳光下的飞翔”是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航空科普基地,以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系飞行器设计专业为依托,发挥本专业的技术特长,使用现有的飞行器模型,有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各位飞行器专业专家、教师和在读研究生的积极参与,旨在教学、研究、学习期间,积极宣传航空知识,让社会了解航空知识,带动上海所属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航模表演活动,开阔视野,普及做到寓乐于教,培养中小学生对航空事业的兴趣和热爱,也为航空知识的发展在将来的潜力人才供应方面提前打下牢固航空知识。航模活动强调动手性、自主创造能力,使中小学生变玩于学。具体实施的措施: 1)由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分期、分批组织中小学生来航空科普基地实验室参观学习; 2)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定期组织专家、教师、研究生等到中小学校与力学科普基地举办航空知识讲座,介绍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激发孩子们对于航空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中小学生正确探索航空奥秘;3)针对具体的飞行器模型,向中小学生讲解该飞行器的结构和重要部件的作用和功能; 4)制作多媒体教学光盘介绍国内、国际先进的飞行器类型和涉及的知识领域,让孩子们了解,要设计出优秀的飞行器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孩子们的远大理想,激发他们从小努力认真学习,长大投身航空事业的志向。 ● 《动手玩科学》科普书 此书由六十个生动、活泼和有趣的科学实验及其科学原理组成。《动手玩科学》科普书让读者特别是年轻的学生,通过动手做这些趣味性的科学实验,感觉到科学是好玩的、有用的和生活化的,在“玩”中掌握科学原理,培养学科学的兴趣,激发进一步的创造性的思考,进而能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试验内容涉及物理、力学及化学,内容生动有趣,配以精彩或活泼的插图,非常吸引人。该成果在上海市少科站、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等单位的推广使用中获得一致好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 2005年北京系列科普活动 在2005年我学会在北京举办了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例如:在清华附中组织科普讲座,邀请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主讲“振动中的力学”,同学们踊跃参加,并把讲座的内容放到网上,反映颇好。另外还组织了2005北京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内容包括两项:设计制作跳高装置进行跳高比赛、设计制作轨道进行抛球障碍赛。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引导中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常识、经验,自行设计并动手制作出某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装置,并进行比赛。活动办的非常成功。此次竞赛力求做到寓乐于教,在“玩”中学习,激发中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了解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扩大力学知识视野。 ● 沿着爱因斯坦的足迹夏令营科普活动 2005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100周年纪念,同时又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纪念。2005年7月13日至7月24日,中国力学学会与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了“沿着爱因斯坦足迹夏令营”活动,全体营员在领队周培源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如苹和副领队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周培源基金会副秘书长杨亚政带领下,一行35人,访问了瑞士和德国。本次夏令营营员以北京大学附中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学生为主。 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感到是很有意义的,青少年要了解历史,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亲自参与体会他们的人生道路,了解他们献身科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别是这两所学校学生整体素质比较高,英语水平很好,听讲座不用翻译,与科学家或当地人交流都没有困难,因此这次任务完成很顺利。营员们普遍认为这次活动有很大帮助,也很开阔眼界,对发达国家有实际认识,感受很深,这次活动在他们成长道路上是一次重要经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参加本次夏令营的老师,也对这次活动的几次展览,印象很深,有些展品值得借鉴,在他们的教学中都会有很大帮助。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随团采访全程。 爱因斯坦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是国际科学和平运动的发起人和倡导者,2005年又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同时又正值第17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举办这次夏令营活动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 ● 我会主办的刊物《力学与实践》上辟有专栏“身边力学的趣话” 专门刊载力学科普文章,已经成为了我国力学界固定的科普园地。在钱令希、王仁、庄逢甘和白以龙四位前任理事长倡议下,从1999年开始在《力学与实践》上又开辟了“科学家谈力学”专栏,王仁、白以龙、童秉纲等的文章已相继发表,对宣传力学,推动力学的发展有很好的影响。 4. 加强力学教育工作,促进力学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为了加强全国高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定期举办全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同时,还进行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的评选工作。 为了提高中学教师的力学教学水平,由我会组织有关专家,定期向中学教师作力学知识报告。还定期召开全国力学教育交流会。 在2005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学术大会上专门组织了力学教学的分会场,给力学教学工作者交流的空间,效果很好。 河南省力学学会及郑州大学联合举办了宇通杯大学生力学邀请赛。 评选了2005年全国力学专业和力学课程优秀学生,按照评选规则由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推荐,并经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同意推荐,报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评选。 五、积极促进力学界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经济总量已有巨大变化,而且,对外经济关系,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建设规模,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等,都在发生巨大的、质的变化。许多项目和计划的规模和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世界性的。这为中国力学的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而且,随着这个发展浪潮,已有大批力学及与力学密切相关专业的人才广泛进入各类产业,并且正在和已经起着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许多产业部门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出于发展的需要,学习力学,应用力学,这两方面的队伍,都是力学界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的主力和纽带。所以,中国力学学会应该趁势而上,大力促进力学界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既推动力学的新发展,又不负时代发展的重任。 1. 积极介入我国大型飞机研制计划 在国家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型飞机”的研制被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这项工作的启动,为力学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参与国家需求的空间。并且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第六部分(基础研究)第3节(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中列出了“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可以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航空航天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力学科研工作者一定会有重要作为的。 中国力学学会牵头联合力学界和航空界专家积极介入国家大型飞机研制计划,召开了数次研讨会,研讨大型飞机研制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并组织专家撰写了“大型飞机研制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建议书,向国务院和科技部建议,为力学界争取更多的参与大飞机研制的机会。 ● 大型飞机基础力学问题研讨会 2006年7月6-7日在北京共同主办“大型飞机基础力学问题研讨会”。来自力学界与航空界的45位专家(其中有6位院士及11位航空院所的总师)出席了会议并做了精彩的报告。其中有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崔尔杰院士、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张涵信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洪友士所长、中航一集团魏金钟副部长、中国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唐长红副院长等。 会议就以下5个方面问题进行了研讨: 1) CFD的工程化应用、建立以CFD和数据库为基础的工程设计方法; 2)阻力的精确预测和减阻方法研究; 3)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力学、结构的损伤破坏机理、损伤识别与损伤容限设计; 4)大型飞机的气动弹性(伺服气动弹性)及其主动控制; 5)风洞模型试验及地面和飞行模拟试验及相关性研究。 此次会议是力学界为了配合国家的此项决策,联合航空界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分析和研究我国大型飞机发展中的基础力学问题,从而向国家提出在发展大型飞机时应重视力学相关基础研究的建议,建立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力学问题,为国家的大飞机研发项目提供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支持平台,从而推动我国力学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力学科研工作者积极介入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与会代表就每一个报告都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制约我国大型飞机发展的技术问题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探索大型飞机中关键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家达成一致共识,随后将针对以上的问题逐一的举办研讨会,结合国外大型飞机的研制特点,全面调研我国大飞机发展现状,提出需要解决的关键力学问题。完成各项研究问题的详细调研报告,并最终形成向国家提交的建设性报告。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2. 代表力学界积极介入“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 2004年在国家制定“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时,为了让力学在规划中有更多体现,中国力学学会联络了郑哲敏、庄逢甘、周恒、童秉纲、俞鸿儒、张涵信、白以龙、伍小平、崔尔杰、李家春等院士,并起草了建议书,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第14专题组及陈佳洱组长提出了建议,确保了力学在基础学科布局中的应有位置。 3. 筹备开展“力学与工程结合” 为了对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科研队伍情况以及国家建设对力学的需求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科技政策提供参考,推动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的支持下,中国力学学会拟进行下面几个方面的调研,具体内容如下: l 国内外力学基础研究、前沿研究情况,以及中国力学在国际所处地位的评估 l 我国力学研究队伍现状 l 国家重大工程对力学的需求情况 l 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的力学问题 l 力学教育、科普情况 调研工作的实施方式: l (重点地区调研)两个重点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分别组成调研小组,在地方学会的配合下进行综合调研。 l (重点行业调研)除以上两地区外按行业调研,如航空航天、国防、汽车、钢铁、机械制造、水利工程等等。 六、增加学会凝聚力,竭诚为会员服务
1.加强会员发展,努力为会员服务 为进一步扩大会员覆盖面,加强会员发展,增强学会对会员的凝聚力,完善以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拓展为会员提供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我会在会员组织体制改革方面加强了以下工作: l 重新修订了“中国力学学会会员管理条例”; l 探索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为适应我国科技队伍的结构、流向、分布和就业出现多样性的趋势,我会拟加强从力学相关研究、教学、工程单位中的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中发展学生会员工作;为使力学与产业进一步结合,加强发展工程会员;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发展会员;加强团体会员的发展等等; l 发展多种形式的团体会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工程单位发展团体会员单位;充分发挥与工程相近的专业委员会和协作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发展团体会员; l 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环境,我会加强会员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并拟在学会网站上增设网上入会和为会员提供信息; l 我们在会员尽义务的同时也应给予会员充分的权力.会员参加学会主办的学术活动和购买学会主办的刊物都有一定优惠;在理事会改选、学会重大决策等方面应让会员充分参与; 2.民主办会,集体领导 坚持民主办会,坚持集体领导,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学会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这是中国力学学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本届理事会,坚持每个月或两个月召开一次理事长、秘书长碰头会,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在京常务理事会。 3.继续发挥老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指导作用 按照自然规律,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先生,不再继续担任学会的领导职务,但他们对学会的建设和发展仍非常关心和支持。为了表彰他们对学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能够继续得到老一辈科学家对学会工作的指导,第七届理事会重申聘请了钱学森先生为中国力学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聘请杜庆华、郭尚平、何友声、胡海昌、黄克智、经福谦、梁守槃、李国豪、李敏华、钱令希、钱伟长、沈元、王光远、郑哲敏、庄逢甘、谈镐生、吴承康、俞鸿儒、姚福生、周恒先生为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理事。许多先生至今还经常出席学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学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中国力学学会还从企业界和工程界聘请了李重庵、马兴瑞、殷瑞兰、孙锦山等若干位专家作为特邀理事,以加强我会与企业、厂矿和工程界的联系。 为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地区的学术交流,本届理事会还聘请了这些地区的知名学者梁以德、余同希、姚伟彬等作特邀理事。 4.评选和推荐 认真做好评选和推荐,是尊重会员成就,让社会认识力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力学学会受委托完成的评选、 推荐包括: ● 两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工作; ● 向IUTAM等国际组织推荐中国专家的工作; ● 中国科协七大代表推荐工作;中国科协人才库的推荐工作等; ● 周培源力学奖和其它力学奖的评审和推荐工作; ● 向中国科协提供各种力学学科的总结材料及报表; ● 中国青年科技奖的推荐工作。 5.发展互联网,发挥学会信息中心作用 为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与广大会员的联系,为广大力学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会从1998年就开始着手建立学会网页的准备工作。而在1998年11月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扩大会议上,许多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应建立学会网站的建议。因此,常务理事会正式做出了加快网页建设的决定,希望能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全国力学界的信息中心的职能。到1999年初,学会网站已正式开通。我们的网页将坚持为广大会员服务、介绍力学、宣传学会活动的方向,力争早日成为广大会员内容丰富的信息源,成为企业界或其它学科了解力学、国外同行了解中国力学界的主要窗口。 中国力学学会网址://www.liburddash.com。目前,网上已经设立栏目有:简介、章程、理事会、出版物、会议通知、消息动态、力学名家、科普专栏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感到网络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期刊的投稿审稿处理流程查询,受到广大作者的欢迎,但还有许多的工作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现。学会办公室也于2000年6月份完成了内部局域网的建设,更好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003年学会近半数期刊完全网络化,从投稿、查询、编辑处理、审稿、修改、到发表、上网,完全计算机化、网络化,实现远程办公。 6.财务情况 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任期为2002年11月至2006年11月,在这四年里,积极努力地为全国力学工作者服务,在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期刊,与产业结合,学会改革等方面作了许多重要工作。这些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一方面感谢学会办公室同志、各位理事、其他力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另一方面感谢中国科协、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大力财政支持,特别是挂靠单位中科院力学所不但提供学会办公室办公用房和力学所编制的办公室人员工资,4年来还拨给学会办公室行政经费27.5万元。 2006年9月19日中辰兴会计事务所对中国力学学会进行了换届审计,现将这四年理事会的财务审计情况做如下汇报: 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具体财务情况如下: (a) 经费收入(单位:元)
(b) 经费支出(单位:元)
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执行的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其具体财务情况如下:
(a) 收入(单位:元)
(b) 支出(单位:元)
7.办公室情况
我会办事机构现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8人,大专5人,年龄最大43岁,最小24岁,平均35岁,其中事业编制7人,合同聘任7人,合同聘用人员占50%。他们承担着学会的日常事务和负责编辑出版四个力学的主要期刊,同时他们还肩负为学会创收,维持学会运转的任务,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但他们工作效率很高,队伍年轻化非常好,不但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而且使学会经济有很大的改善,使学会运作进入良性循环。 8.获奖情况 2002-2006年学会工作获得的主要奖项为: 1) 中国科协第三届(2001)、第四届(2003)、第五届(2005)先进学会奖; 2) 民政部首届“全国先进民间组织”(2004); 3) 周培源力学奖; 4) 中国青年科技奖(2003年吴子牛,2005年卢天健); 5) 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奖(2人); 6) 中国科协统计年报奖; 7) 《力学学报》(中文版)获国家期刊奖;《力学学报》(英文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中国科协重点期刊资助、中国科学院期刊一等奖;多个刊物获中国科协期刊奖。 七、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各项工作,提高中国力学学会在全国的显示度
在本届理事会4年任期内,中国力学学会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的各项工作,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完成了很多重要的为力学界服务的工作,同时在中国科协和全社会提升了中国力学学会的地位和知名度。自中国科协对全国性学会的资助由行政拨款改为竞标项目资助方式后,中国力学学会积极参加课题竞标,成为中标最多的几个学会之一,下面列出几个重要的中标课题: l 2020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力学学科建议书(5万字); l 每年的力学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4万字); l 2006年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15万字); l 中国科协重点改革发展试点学会项目; l 中国科协学术交流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项目(3万字); l 若干学术交流和咨询项目。 中国力学学会的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的成功开展及办事机构的改革,成为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学术交流的一个样板,被中国科协列为重点改革试点学会,我学会多次在中国科协全委会和重要会议上被邀作大会报告,连续三届被评为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在中国科协只有两个学会有此殊荣),2004年被民政部评为首届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这是从全国26万余家民间组织评选出的500余家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并被邀在《学会》杂志2005年第3期、第11期发表了两篇文章“加强对外联络,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交流,提高中国力学在国际的地位”。 中国科协简报是发送给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各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各省的通报,每年约12期,在2005年第7期以全期内容刊登了中国力学学会的先进事迹:“改革创新,发展学会,做好服务——中国力学学会以改革促进发展”。 八、展望未来,开拓发展
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加入的学术性群众组织,广大会员是学会的主人。要经常了解会员对学会的需求,竭诚为他们服务;探索建立多元结构的会员制;努力发展团体会员;在学会网站上增设网上入会;规范会员管理;通过网络为会员提供便捷的服务,不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在争取财政资助的同时,要积极拓宽思路,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强学会的实力。 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它又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背景。中国力学学会的创始人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在国际力学界做出过有历史性影响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曾带领我国的力学工作者为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相信,认真总结和回顾力学学科的研究进展,提倡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现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抓住国防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及重大工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促进未来力学学科的发展,中国的力学必将在21世纪出现新的腾飞。 (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 崔尔杰) |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