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3年08月18日
2003年8月9日~10日,中国力学学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了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来自全国各地40余名力学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苏先樾、学会干事齐志红出席了会议;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隋允康教授主持了开幕式,组长武际可教授致开幕词,他向大会介绍了会议筹备过程,指出进行力学史与方法论研讨和成立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的意义;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苏先樾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侯义斌教授分别致贺词;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卢振洋与校科协秘书长林美珍向专业委员会赠送了专业委员会标牌。
钟万勰院士、余寿文教授、戴世强教授、武际可教授、杨桂通教授、郭日修教授、苗天德教授等做了特邀报告;王振东教授、朱克勤教授、王希诚教授、仲政教授、罗恩教授、王晓春教授、隋允康教授做了大会报告,大家认真听取专家教授们的报告。
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大家认为:一门学科的历史,无论对了解这门学科和预测这门学科的未来、对教学和科学研究、对制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在各个学科的研究队伍中都有相当比例的人员从事该门学科的历史,力学学科的发展也不应当例外。
我国的力学学科发展的起步相对较晚,关于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至今仍相当薄弱,有关力学史的译著寥若晨星,力学方法论的研究不甚系统。例如,国外的重要力学史著作在我国几乎没有翻译,具有历史意义的力学经典著作也没有出版。特别是对近、现代力学史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力学界不仅没有专业力学史的研究队伍,也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了我国力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急需开展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并且从无到有地建立相应的研究队伍。
与会代表认为,开展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引入力学史教学可以提高力学教学质量,可以促进社会各界对力学学科内容、方法和意义的了解,增进社会各界对力学研究的需求和支持,并使力学界认识我国力学研究走过的道路,从而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讨论和争论,为今后制定力学学科的研究规划提供咨询,提高力学领域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兴趣,改善力学学科队伍的素质,推动公众熟悉我国著名的力学学者和他们的优秀成果,等等。
大家一致认为,开展和加强我国力学史和方法论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对力学学科的发展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因此应运而生。
与会代表广泛深入地交流了从事力学史与方法论研究的经验和体会,不少代表提出应当重视中外有关重要思想的整理,有的代表建议应当把力学史与方法论的研究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同力学会其它专业委员会的活动结合起来,还有的代表交流了在力学教学中增加史料的介绍、开设力学史课程以及著书立说的经验和设想。会议讨论和拟定了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的计划,初步决定在2005年于上海召开第二次学术交流会。
会议经过酝酿和协商,形成和通过了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武际可
副主任委员:隋允康(常务)、余寿文、张 文、王希诚、苗天德、罗 恩
委 员(按姓名拼音排序):
蔡中民(太原理工大学) 戴念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戴世强(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高云峰(清华大学)
胡海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延柱(上海交通大学)
罗 恩(中山大学) 孟庆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苗天德(兰州大学) 邱吉宝(北京强度环境工程研究所)
隋允康(北京工业大学) 王文标(中科院研究生院)
王希诚(大连理工大学) 王晓春(成都理工大学)
王振东(天津大学) 吴柏生(吉林大学)
武际可(北京大学) 余寿文(清华大学)
张 文(复旦大学) 兆文忠(大连铁道学院)
郑晓静(兰州大学) 钟万勰(大连理工大学)
仲 政(同济大学) 朱如曾(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2003年8月10日傍晚,余寿文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隋允康教授宣读会议纪要稿,大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在热烈的掌声中予以原则通过。
这次会议的召开,得到了中国力学学会和广大力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北京工业大学校领导也给予关注,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程力学部的教师和研究生们参与了细致的会务筹备和实施,会议筹备组花费大量精力,会前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与会代表对于会议的安排和组织感到满意,并向有关领导和同仁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