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袁贵仁回应“钱学森之问” 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创新力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19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今年是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重要转折,也是落实教改纲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成就。
针对钱学森之问,袁贵仁说,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22年全国普及义务教育
记者:如果把十一五这五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你40多年教育工作生涯中去衡量,你会给出什么评价?
袁贵仁:十一五提出的关于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有的已提前实现,有的可望如期实现。
近五年,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四方面:第一是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惠及1.6亿学生;第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提高,2009年在学总规模达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第三是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职高职分别占据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第四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最突出的是建立健全了国家教育资助体系。
集中到一点,就是实现了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转变。
记者: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已提出免费义务教育,但为什么到十一五期间才真正实现?
袁贵仁:我们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在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不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也减轻了亿万家庭经济负担,改善了民生。此外,免费义务教育还推动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
记者: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质量问题相应凸显出来,十一五时期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了哪些工作?
袁贵仁:十五期间,高等教育的扩招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我们必须充分肯定这项决策和成果。提高质量,不是说只有一个标准,而是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现办学特色,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五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励1/2出自高校,社会科学领域2/3成果由高校完成。
 
完善资助促进教育公平
记者:过去5年,教育公平成为热词,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
袁贵仁:一是以加快发展促公平,推动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二是以资源配置促公平,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三是以完善资助促公平。国家资助制度覆盖面更广、比例更大、标准更高。四是以规范管理促公平。通过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强收费管理,建立教育收费听证、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行风行纪已得到明显规范。2009年反映教育乱收费的举报同比下降20.9%
记者:从钱学森之问11名教授联名给你写信,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受到了质疑,该如何看待?
袁贵仁: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国外相比是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但我们也要放眼世界,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空间很大,应实事求是地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针对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已提出了思路举措,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激发创造力和积极性。
对实现4%目标有信心
记者: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有人对如期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忧虑。
袁贵仁: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2012年要实现4%,并保持稳定增长。现在离2012年实现4%只有不到三个财政年度,我对4%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持乐观态度。
中央领导都对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今后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同时开辟新的渠道。
记者:最近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在热议教育部等部门出台10项硬招治理择校乱收费,感觉政府对治理乱收费第一次有了时间表。但也有不少人担忧,这是一个顽疾,35年见效恐怕难以实现。
袁贵仁:择校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反映,择校引发了择校乱收费。经过共同努力,在义务教育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治理择校乱收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不少地区,仍然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最近,教育部具体提出10条措施,出重拳治理择校乱收费问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经过35年的努力,真正在全国范围内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
首先,这次出台的10条措施针对性强,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套组合拳。此外,各地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社会各界也在大力支持。由于择校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必须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同时,欢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加强舆论监督。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