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11月11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26日

封面故事:精神分裂症特刊
本期Nature特刊包括一系列特写文章、评论文章和综述文章,其内容是当前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以及有可能帮助在今后几十年控制这种疾病的研究议程。
精神分裂症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本期三篇文章涵盖我们当前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知识的不同方面。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主任Thomas Insel介绍了对待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新做法,该方法今后有可能导致新治疗方法的问世:他呼吁将精神分裂症强调为一种神经发育疾病,而精神病是其一个晚期阶段,并且有治愈的可能。位于曼海姆的精神健康中心研究所主任Andreas Meyer-Lindenberg解释了神经成像及其他系统层面的方法何以能够帮助寻找未来治疗方法。Jim van OsGunter KenisBart Rutten对我们关于影响精神分裂症风险的环境因素的知识以及在弄清这些因素方面所涉及的主要挑战作了综述。
恐惧感的神经回路
中央杏仁核(主要由GABAergic抑制性神经元组成)是大脑中处理巴甫洛夫条件恐惧的地方。在本期Nature上发表文章的两个小组,利用很不相同的、但却互补的实验方法得到了关于决定条件恐惧反应的功能架构的相似结论。他们发现,有两个微型回路涉及其中:一个是恐惧获取所必需的,另一个是条件恐惧反应所必需的。Haubensak等人利用基因功能操纵方法识别出GABAergic神经元的一个亚组。Ciocchi等人在活体中把电生理、光遗传学和药理学方法结合起来控制小鼠的行为,以此识别出三个不同功能的神经元类型,这些神经元嵌入在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局部去抑制网络中。
假能隙可能是一个新物质相
假能隙现象(一种材料的电子谱的能级中所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点)是高转变温度铜氧化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假能隙的本质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凝聚态物质物理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但其很多性质仍未得到解释。最近的研究指出,一个低于T(低于该温度,与假能隙相关的异常性质就会明显表现出来)的异常磁序普遍存在。如果这一点得到证实,它将会有深远的意义:假能隙体系将是一个真正的新物质相,而不仅仅是一种交叉现象。现在,对超导体所做的非弹性中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揭示了一个与该异常磁序相关的根本性的集体磁模式,从而为以上结论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高性能纳米晶体管
砷化镓和砷化铟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突出的电子性能,但加工成本高昂,而且其本身在低成本制造方面无法与硅竞争。但硅电子器件的小型化正在逼近其极限,一种具有更好器件性能的替代方法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这种替代方法即将化合物半导体集成到硅中。现在,Ali Javey及其同事提出利用外延(取向)转移方法(从大面积光电子学借用的一种方法)来将单晶砷化铟超薄层集成到硅基质上的一个很有希望的新概念。采用这种方法(该方法涉及利用一种弹性印章将砷化铟纳米线揭下来、将它们转移到一个硅基质上),本文作者们制造出了具有极好器件性能的薄膜晶体管。
脊椎动物与昆虫眼睛之间的相似性
19世纪末,神经科学之父Ramon Y Cajal发现脊椎动物视网膜与昆虫眼睛之间有相似性。他的结论纯粹基于解剖。现在,利用最新遗传学和电生理方法,Axel Borst及其同事证实了脊椎动物和昆虫视网膜回路之间的相似性,而这次是在功能层面上证实的。他们还在果蝇中将对光线突然增强作出反应的运动敏感神经元(ON-神经元)与那些对光消耗敏感的神经元(OFF-神经元)作了区分。显然,通过光强度变化来进行高效运动检测的选择压力在这些演化上相去甚远的物种中产生了相似的回路。
帮助中风后恢复的一个目标
中风是造成残疾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大脑的恢复能力有限。真正出现的功能恢复部分是由于大脑功能向中风点附近组织中的转移。用小鼠模型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风通过影响GABA的运输来减少中风点相邻处神经元的激发,导致抑制性神经传输物质的积累。通过遗传或药理方式阻断突触外GABA受体,可以改善行为恢复。重要的是,即使在中风与治疗之间有一个延迟,治疗仍是成功的。这项工作为中风后、并且还有可能包括其他脑损伤后的神经恢复识别出了新的药理目标。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