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11月19日《自然》杂志精选

发布日期:2010年12月06日

封面故事: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专刊(三)

 
本期Nature是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三个专刊的第三个。这次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工作。虽然金狮面狨仍是一种濒危动物,但其保护工作在一个很少取得成功的地方却相当成功:通过让金狮面狨重新回归自然以及保护它们在巴西森林中生活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这种灵长类动物的种群已经稳定下来。由Robert Costanza及其同事于1997年在Nature杂志上所发表评论文章作为范例介绍的“生态系统服务法”(该方法重视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所有东西),被很多人看作是鼓励保护工作的一个关键:该方法的一个主要支持者Gretchen Daily对其很乐观。在一篇文章中,Pavan Sukhdev提出了政府对环境服务的投入问题,其中生物多样性被正确地当做环境服务工作的一个构成部分。分类学家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的长度为648个碱基对的一段用作一个“DNA条形码”。更有争议的是,Dan Mishmar及其同事提出,该条形码不只是了解物种相关性的一个有用信息,而且是促进多样性发展的一个推动因素。在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之际,Will Turner、Michael Oppenheimer和David Wilcove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何以能够减缓气候变化作了解释。Robert Smith及其同事强调了地方机构——而不是非政府组织和外来研究人员——在制定生物多样性目标上的重要性。
 
今后10年有望发现太阳系外可住人的行星
 
Drake Deming和Sara Seager对迄今发现的绕太阳以外的恒星运转的370多颗行星的性质作了评述。太阳系外行星的早期发现工作依赖于径向速度或多普勒晃动方法,测量行星的引力对恒星光谱的效应。新的发现工作越来越多地依靠“中天法”,当我们从地球上看行星穿越其恒星时对其进行观测。这种方法使得我们有可能去测量行星的质量和半径,并且在有些情况下还能识别巨型太阳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气体。在新的天文观测卫星即将问世之际,Deming和Seager预测,在今后10年的某个时候,我们将会发现一颗“可以居住的”石质行星正在穿越离我们太阳较近的一颗温度较低的红矮星。
 
人类DNA甲基化组
 
DNA的“第五碱基”,即“甲基化的胞嘧啶”,是一个表观遗传修饰,占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很小一部分,但在调控诸如基因表达和发育等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在,来自人类胚胎干细胞和胎儿成纤维细胞的一个哺乳动物基因组中“甲基化的胞嘧啶”的首批分辨率为单碱基对的全基因组分布图(或“甲基化组”)已经发布,同时还发布了对转录组、组蛋白修饰以及几个调控因素的DNA-蛋白互动点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显示,在两种细胞类型之间,甲基化模式存在关键差别,说明多能性和细胞分化可能有不同的基因调控机制。
 
GRB 090510未能提供“洛伦兹不变性”不守恒的证据
 
用费米伽马射线天文望远镜对遥远的短伽马射线暴GRB 090510所作的观测,为验证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一个中心预测——“洛伦兹不变性”提供了机会。该预测认为,所有观测者在一个真空中所测量到的光速都是完全一样的,跟光子能量无关。对“洛伦兹不变性”不守恒的一个关键验证是,光子速度有可能随能量变化而变化。经过宇宙尺度的光旅行时间的积累,光子速度所发生的即便是非常微小的变化都应当是可以观测到的,比如说一次伽马射线暴的光曲线上的尖峰特征。在GRB 090510的光谱中没有发现“洛伦兹不变性”不守恒的证据,至少在小到“普朗克长度”除以1.2这样一个极限值的程度上没有发现。这个结果与量子—引力理论是相悖的,后者认为,空间—时间的量子性质随光子能量线性改变光速。
 
用新方法生成超平石墨烯
 
石墨烯因其新颖的基本性能及其在电子学上的潜在应用而受到很多研究。虽然石墨烯实质上是二维结构(只有一个原子厚的一层碳原子),但事实上它总是有较小褶皱。不管是放在一个基质上还是悬浮着,它总是能产生微小波纹,这被认为是造成人们所观察到的石墨烯的多种不同性能的原因。现在,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小组开发出一种生成超平石墨烯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是在一个从原子尺度来讲非常平的云母表面上进行沉降,该表面与碳原子紧密结合。所以,波纹的形成并不是高质量石墨烯的一个必要特征。超平样品的获得将有助于研究波纹对石墨烯物理和电子性质的影响。
 
(田天/编译,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科学时报》 (2009-12-8 A4 国际)
 
(转自:科学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