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流体力学

2010年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3日

2010年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活动来推动我国流体力学事业的发展:
在兰州大学与环境力学专委会联席举办“2010 年环境力学研讨会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与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协助上海流体力学同仁办好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与“何友声水动力学专题研讨会” ;
协助清华大学成功主办“第二次钱学森学术讲座”;
积极协助、组织“第十三届亚洲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积极筹划、准备中国力学学会即将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
一、环境力学研讨会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与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2010年环境力学研讨会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与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10年9月15日-17日在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召开。天津大学周恒院士、中科院力学所李家春院士、清华大学王光谦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郑晓静院士以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主任贺德馨研究员、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符松和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清泉以及两个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来自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等20多个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与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在会议的简短的开幕式上,中国力学学会李家春理事长首先代表学会致辞,他强调了发展环境力学的重要性并对承办方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做的会议组织和接待工作表示了感谢;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又和教授代表承办方致辞欢迎参会的各位代表;清华大学符松教授和中科院力学所刘青泉研究员分别代表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们表示今后两个专业委员会将重视力学与环境问题的结合,同时强调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并对承办方表示了感谢。兰州大学副校长郑晓静院士主持了开幕式。

 会议针对全球变化和我国的主要环境灾害,精心组织了涉及水土流失、泥石流、海啸、沙尘暴以及城市化污染和清洁能源等方面的9个特邀报告。王光谦院士的“黄河流域水沙预报模型与应用”、 贺德馨研究员的“风能与环境”、中山大学詹杰民教授的“城市化对华南地区环境变化趋势影响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刘桦教授的“海啸生成、传播与爬高的数值模拟研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胡非研究员的“大气边界层湍流的统计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舒安平教授的“非均质泥石流动力学研究进展”、同济大学曹曙阳教授的“大气边界层的风洞和数值模拟以及在风工程中的应用”、中科院力学所刘清泉研究员的“小流域产流产沙的动力学模型”以及兰州大学王萍代表风沙环境力学课题组做的“沙尘暴及其风沙电场的近地表观测与分析”等报告,展示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力学与环境、灾害和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深受与会代表的欢迎,得到了代表们的热烈反响。代表们还就环境力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等进行了讨论,讨论气氛热烈,达到了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目的。
会议期间,召开了专委会会议。委员们一致肯定与环境力学专委会的联席会议形式,认为应该注重推动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更好地促进我国流体力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加强流体力学研究与环境、海洋、能源、造船、航空航天等问题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李家春理事长向委员们介绍了即将在孟加拉达卡召开的第十三届亚洲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詹杰民委员介绍了2011年将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流体力学国际会议的筹备准备工作。
二、第九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与何友声水动力学专题研讨会简介
    第九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CHD)于2010年10月11日-15日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境外代表109名,境内代表140余名。共有三篇全场大会报告、两篇专场特邀报告、160余篇小组报告在会上宣读和讨论。文集收录了172篇论文,涵盖了八大主题和何友声教授专题研讨会。
    国际水动力学会议是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于1993年联合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海洋学会倡议举办和发起,于1994年在中国无锡举办了第一届。之后,在国际水动力学界的支持和推动下,每两年一届的ICHD依次在中国香港、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逐渐成为有影响的系列国际学术会议。
    经ICHD常设机构(ICHD执行委员会)2007年的讨论决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和上海市政府的批准,第九届会议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国际水利工程学会、日本造船与海洋工程学会、英国皇家造船学会、韩国海洋技术学会主办,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和英国Warwick大学承办。本届会议聘请了国内外55名著名水动力学专家组成国际科学委员会、国内25名水动力学专家组成当地组织委员会。组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主任吴有生教授任主席,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流体力学专委会委员、上海大学戴世强教授任副主席,《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主编周连第教授任秘书长。
    ICHD-2010在金沙江酒店隆重举行,吴教授回顾了ICHD和《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中英文版两刊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当前国际水动力学研究的趋势,并感谢各国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感谢执行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和当地组织委员会各位成员的精心组织,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的慷慨资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研究员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贺辞,回顾了水动力学在我国过去五十年的规划和发展。丹麦P. A. Madsen教授、荷兰G. Kuiper教授、中国陆夕云教授分别做了题为“On the evolution and run-up of tsunamis”、“New developments and propeller design”、“Studies of hydrodynamics in fishlike swimming propulsion”的全场大会报告。
本届ICHD特别组织了何友声水动力学专题研讨会,以弘扬ICHD执委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教授在发展空泡流、出入水和环境水动力学领域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并祝贺他八十华诞。在专题研讨会的第一节,美国工程院院士吴耀祖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分别做了题为“Can fishes in swim form laminar flows for low drag, as ever or not?”和“Three-dimensional hydroelasticity analysis of acoustic responses of ship structures”的特邀主旨报告。
    分组报告在四个分会场(包括何友声专题研讨会专场)同时举行。约130篇小组报告根据论文内容分为八大专题:1. 基础水动力学;2. 计算流体力学;3. 实验流体力学;4. 船舶海洋工程、海岸工程;5. 工业流体力学; 6. 环境水动力学;7. 水利、水电水动力学;8. 空泡、多相流。有31篇小组报告10月12-13日在何友声专题研讨会上交流,内容涉及空化、出入水、CFD、水波动力学和环境流体力学等。
本次会议决定,第十届会议(即ICHD2012)于2012年10月初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俄罗斯Krylov造船研究所承办。俄罗斯Krylov造船研究所Alexander Pustoshny教授代表下届ICHD组委会介绍了2012年ICHD的工作设想和初步筹备情况,并欢迎各国水动力学工作者参加下届会议。
三、第二次钱学森学术讲座
第二次钱学森学术报告2010年11月20日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符松代表清华大学致欢迎词,清华大学流体所所长任玉新教授主持讲座,本年度报告为:
高阶精度非线性格式及其应用,报告人:邓小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
风沙流与风成地貌——时空演化过程的跨尺度建模及仿真,报告人: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
激波和湍流旋涡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报告人:陆夕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
张涵信院士、童秉纲院士等专家对报告作了点评。
四、积极协助、组织第十三届亚洲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流体力学专委会积极协助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及其主席李家春院士的工作,积极参与2010年12月17-21日在孟加拉达卡召开的第十三届亚洲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在本届亚流会上,中国学者充分显示了科研实力,稿件约40余篇,大会报告2篇,参会人数20多人,高于日本和韩国的与会人员。中国的两篇大会报告分别是周恒院士的“Laminar-turbulent transition and turbulence modeling of supersonic and hypersonic boundary layers”和吴介之教授的“Vorticity dynamics in complex flow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效果很好。中科院力学所樊菁研究员还组织了“Non-equilibrium Flows”专题研讨,上海交大的刘桦教授也积极组织专题研讨。中国学者的报告水平普遍较高,代表了亚洲流体力学的研究的先进水平。但是,本次会议我国参与人员主要集中在少数单位,如力学所、清华各有10余人参加,航天11院在崔院士去世的情况下积极参加难能可贵。今后应当动员更多单位积极参与,共同推动亚洲流体力学发展。
五、积极筹划、准备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
2011年6月30日—7月2日将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的准备工作已近尾声,会议投稿踊跃,已收到约300余篇摘要。在大会主席李家春院士的主持下,第一轮摘要审稿已经结束,大会的邀请报告名单也已初步确定。本届会议组委会两位主席符松教授、詹杰民教授均认为,本届会议一定会是高水平的流体力学学术会议。
2010年我国流体力学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是损失巨大的一年,庄逢甘院士、崔尔杰院士在这一年相继去逝,中国流体力学同仁一定会化悲痛为力量,为我国流体力学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