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动力学与控制

2010年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3日

      2010年,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发挥了学术团体在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力学学会和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三次学术会议;在规划和引导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上,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2010年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一) 举办了第三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
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ynamics, Vibration and Control, ICDVC-2010)于2010年5月12日~14日在浙江大学隆重召开。前两届ICDVC分别于1990和2006年在北京召开。浙江大学朱位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Q. Chua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日本东京大学的K. Aihara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的陈关荣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S.J. Hogan教授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G.A. Leonov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担任大会共同主席。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波兰、比利时、捷克、罗马尼亚、马来西亚、泰国、土耳其、瑞典、西班牙、葡萄牙、伊朗、塞尔维亚、爱沙尼亚、尼日利亚、香港、台湾及中国大陆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412位正式代表参加了本届ICDVC。
大会安排5月12日上午、13日上午和14日下午大会报告。日本东京大学的K. Aihara教授、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的J. Ambrósio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的陈关荣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海岩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波茨坦大学的J. Kurths教授、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委员会(CSIC)的M. de León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G.A. Leonov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陆启韶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T.T. Soong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上田皖亮教授及英国阿伯丁大学的M. Wiercigroch教授共11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题为"Hybrid Systems Control Of Prostate Cancer"、"Optimal Design Of Deformable Multibody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To Vehicles And Deployable Structures"、"Pinning Control Of Complex Network Synchronization"、"Group Delay Induced Instabilities And Bifurcation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Dynamical Systems And Complex Networks: Are Such Theories Useful For Neuroscience And Earth Sciences?"、"Recent Advances in Geometric Mechanics"、"Hidden Oscillations In Dynamical Systems"、"Dynamics Of Firing Oscillations And Spatiotemporal Behaviors In Biological Neuronal Networks"、"Structural Control: Some Fruitful Research Areas"、"Origin Of Chaos Research In Asia"和"Complex Dynamics Of pendula Systems For Energy Harvesting"的精彩的大会邀请报告。
本届ICDVC共收到600余篇摘要,经严格评审录用了494篇稿件。参会代表共做了282个口头报告,分属于15个专题研讨会和4个一般分会,另有52个墙报。内容涉及非线性离散和连续系统、机械振动与控制、控制理论和应用、多体系统的控制与动力学、分析力学、机器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等,基本上涵盖了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领域的各个研究方向。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重点关注在当前最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诸如分数阶动力学与控制、神经动力学、复杂网络动力学与控制、时滞系统动力学等等。在分数阶动力学与控制方面,当前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分数阶微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分岔与混沌控制及其算法、分数阶控制器的设计、分数阶阻尼等等。在神经动力学方面,研究难点主要集中在复杂神经网络的放电、同步和群集行为及其动力学、神经信号的产生、编码和传输原理等等。复杂网络动力学与控制理论上需重点研究复杂网络的协同控制、鲁棒性、网络演化、成形和再组织、以及智能网络等诸多动力学与控制问题,该研究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用于飞行与发射系统、自动导航系统、无人航空器等等,在时滞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工作重点包括时滞与平衡点稳定性的关系、时滞诱发的系统周期、概周期和混沌运动以及时滞与系统全局动力学的关系。本届会议的论文集只含摘要,部分优秀论文的全文将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Science China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等期刊推荐发表。参会代表普遍反映,本届ICDVC是成功的。
本届ICDVC得到一些国内外组织和高校的大力支持,协办单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Society、苏州试验仪器总厂、香港城市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辽宁大学、同济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学院等。鉴于举办ICDVC系列会议对加强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国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方面学术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会议确定下一届,即第四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在上海召开,并委托上海大学承办。
(二) 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航天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6日至29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伟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吴志刚教授负责这次会议的组织工作。
本次研讨会参会代表60余人,其中包括特邀代表8人,青年代表50余人,分别来自全国近30个单位。代表中包括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院士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青年代表要求为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绝大多数为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获得者。
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吴志刚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处处长詹世革研究员和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基金委和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致辞,阐明会议的目的和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教授从学科交叉和软件集成的高度做了动力学与控制的CAE报告,鼓励青年学者立足于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推动国产CAE软件产业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洪武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欢迎与会的各位代表,并介绍了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航空航天学院的教学、科研等有关情况以及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在该校的发展状况。
本次研讨会收到学术论文54篇,在会上做学术报告共51人。报告内容覆盖了动力学与控制的多个分支学科:非线性动力学、多体动力学、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和复杂网络动力学与控制等等。不仅涉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还涉及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问题。不仅有高深的理论研究,也有复杂的实验研究。充分体现了非线性科学与航空航天、机械、建筑、信息、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大会特邀报告5个,张伟教授、杨绍普教授、陈立群教授、王在华教授和黄志龙教授分别作了题目为“高维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在机械结构中的应用”、“高维载重车辆-道路耦合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研究框架”、“面内变速运动粘弹性板的非线性参数振动”、“一类含分数阶导数的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检验方法”和“单、多自由度强非线性随机系统的近似瞬态解”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们在各自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三) 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
2010年10月6日至9日,在美丽的韶关学院隆重举行“第九届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展示与交流我国分析力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近两年的研究成果,研讨分析力学的未来发展。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韶关学院承办。
韶关学院校长刘荣万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理工大学梅凤翔教授致开幕词。韶关学院党委书记曾峥教授致欢迎词,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光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北京工业大学张伟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分析力学学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分析力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希望,并对分析力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科研立项、学术活动等诸多事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启韶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分析力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期望与建议。辽宁大学郭永新教授代表分析力学学科组做了工作报告,对两年来分析力学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做了总结。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刘延柱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杨绍普教授,上海大学陈立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琪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邓子辰教授,北京大学刘才山教授,苏州科技学院张毅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罗绍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孙华飞教授,韶关学院郑春龙教授及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50多人。
本次学术会议的报告分别由郭永新教授、杨绍普教授、邓子辰教授、陈立群教授、罗绍凯教授、张毅教授主持。大会报告有梅凤翔教授的《经典力学的近代发展》,张伟教授的《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十年发展战略研究》,杨绍普教授的《载重车辆-道路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进展》,陆启韶教授的《生物信息动力学与力学》,王琪教授的《单-双边约束非光滑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值算法》,郭永新教授的《非完整系统的逆问题:广义Birkhoff理论》,陈立群教授的《积分不变量的发展》,邓子辰教授的《弹性波在周期蜂窝结构中传播的辛分析》,刘才山教授的《力学系统中约束的形成与演化》。在专题报告部分,张毅、薛纭、方建会、张宏彬、董文山、郑世旺等14位专家和研究生做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充满了热烈和谐的学术气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对学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后要不断开拓新领域、探索新方法,进一步完善分析力学的理论体系,积极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发现和解决相关交叉学科和工程科学中的分析力学问题,发挥对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及其它相关工程学科的基础支撑作用。
会议议定,第十届全国分析力学学术会议拟于2012年在河南省商丘市召开,由商丘师范学院承办。会议对韶关学院给予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慷慨资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为会议做出热情周到服务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二、2011年度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工作计划主要有以下几项:
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计划在2011年进一步组织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2011年3月计划在天津举办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由天津大学承办。2011年7月份在青岛举办第五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由青岛大学承办。2011年8月在哈尔滨配合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11,主持以动力学、振动与控制为主要论题的分会场和专题研讨会。2011年10月在福州举办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