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基金委主办的“软物质力学高级讲习班”(2011年12月21日-27日)与由教育部、基金委联合主办的“软物质力学高级讲习班暑期学校”(2011年12月21日-2012年1月4日)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70名正式学员及50多位旁听学员参加了本次讲习班。讲习班得到了基金委、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力资助,由中国力学学会与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ICTAM)协办,由浙江大学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和应用力学研究所具体承办。
软物质是指处于固体和理想流体之间的复杂态物质,它与普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大不相同,除了柔软性和复杂性外,还具有对外界微小作用的敏感性。软物质科学涉及力学、物理、生物、材料、化学等多个领域,被认为是21世纪的科学,近年来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重视。本次讲习班的举办目的是交流软物质力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凝聚研究力量,促进青年学者成长,从而大力推动我国在软物质力学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快速发展。
在2011年12月2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本次讲习班倡议人、美国西北大学讲座教授黄永刚首先致辞,他首先简要介绍了2011年5月在美国西北大学举办的“NSF Summer Institute on Mechanics of Soft Materials”的情况,指出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软物质力学代表了当前力学的研究前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具有很高的科学探索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郑耀教授代表东道主向各位授课专家和学员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历史和发展规划,也希望软物质力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于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需求。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处副处长章丽萍女士则介绍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情况,并寄语在场的研究生学员好好把握本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境界。
美国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布朗大学高华健教授、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卢天健教授、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和冯西桥教授、中科院物理所陆坤权研究员和王鹏业研究员、美国IBM沃森研究中心周如鸿教授、复旦大学霍永忠教授、河海大学陈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俞炜教授和马红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周进雄教授、同济大学仲政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梁海弋教授、天津大学亢一澜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戴晖辉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季葆华教授、浙江大学李月舟教授和陈伟球教授担任讲习班授课专家。他们都是当前国内外软物质力学或相近领域的知名学者,知识渊博、准备充分、做事严谨,给全体学员及旁听者奉上了一场非同一般的学术盛宴。授课内容涉及智能软材料、细胞和生物大分子、柔性电子器件、生物组织、水凝胶、颗粒流、聚合物、液晶、胶体等多种软材料体系的分析、模拟及实验,知识面广、交叉性强,紧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
与报告内容同样精彩的是授课专家和学员之间的真情互动。例如,23日下午锁志刚、高华健和黄永刚三位教授一起走上讲台与在场的师生一起分享了多年来的科研体会与心得。参加人员中大部分是青年老师,他们对于今后研究方向的把握有较大的困惑。黄永刚教授给大家的意见是一定要找不同领域或有不同特长的人合作,这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引用他父亲黄克智院士的观点,形象地用“磨刀”和“砍柴”来比喻不同的研究特点。锁志刚教授则指出必须到实际工程中寻找力学问题,在研究工作中要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What's new?”和“Who cares?”。他也强调了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即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而高华健教授结合自身的经验,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给广大青年力学工作者提出的忠告是要抓住科学发展的前沿。他认为现在是生物和纳米科技大发展的时期,力学工作者可在这两方面大展身手。他同时也强调在求学阶段必须打下扎实的力学基础,并在其他基础学科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上有所涉猎,做到深度和宽度的辩证统一,这样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三位教授曾同为哈佛大学博士生,在学生时代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从事力学研究二十余年,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现在又因软物质力学这一主题走到了一起,使大家深受感动并得到很大启发。
同时,主讲教师之间以及主讲教师和承办单位之间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在23日晚上,讲习班组委会还组织了“浙江大学第81次西湖学术论坛――软物质科学研究研讨会”,邀请了学校领导和校内外专家参与,共有6位专家(陆坤权、周如鸿、马余强、锁志刚、高华健、黄永刚,其中马余强教授为苏州大学软凝聚态物理和交叉中心主任)作了报告,陈伟球教授也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浙江大学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SMRC)的成立过程、重点研究领域及近期研究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