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动力学与控制

2011年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2日

2011年,在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依靠全体理事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各方面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顺利完成换届,明确发展方向
由于第八届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任期届满,经过多方酝酿和考虑,于2011年春初步拟定了第九届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名单,经报批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讨论通过,成立了第九届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徐鉴教授任主任委员,辽宁大学郭永新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栋平教授、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张伟教授和湖南大学赵跃宇教授分别担任副主任委员,来自全国近三十个高等院校的31位教授、副教授组成新一届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的宋汉文教授担任新一届委员会秘书。
2011中国力学大会召开之际,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于822日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胡海岩院士对我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成长和发展作了发言。他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研究队伍的繁荣与壮大;列举了我国航空、航天和海洋舰船等重大国防领域中尚待解决的大量动力学与控制问题;指出我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强调学科今后的发展要面向国家重大工程的需求,勇于自主创新;希望新一届专业委员会能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凝聚力,提升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在原有的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分析力学、非线性动力学与运动稳定性、多体动力学与控制专业组的基础上,新增随机动力学和神经网络动力学专业组。
二、办好学术年会,加强学术交流
推动学科发展是专业委员会工作的根本目的。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动力学与控制科研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专业委员会在办好年度全国学术会议以外,还积极支持全国性的专业工作组会议。这些学术会议所呈现出的越来越高的学术水平,越来越大的学术规模,以及越来越深入的学术交流,标志着我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由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天津大学承办的“第13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10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于201132527日在天津大学举行。这是我国非线性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界代表3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代表们就“非线性振动”、“非线性动力学及运动稳定性”、“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其应用”、“随机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中的现代数学方法”、“非线性网络系统理论及应用”、“分形、孤波理论及其应用”、“机械、结构、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化工等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经济科学中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微/纳尺度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基于非线性理论的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多尺度非线性系统的复杂现象”、“其它非线性振动、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等学术议题做了学术报告。参加会议的各位代表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各抒己见、自由讨论,交流了近年来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技术成果,内容丰富,学术领域广泛,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加强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增进了各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对推动我国非线性振动工程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州大学承办的“第7 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2 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于2011 11 4 7 日在福州大学举行。这是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70余人,收到会议论文40余篇。代表们就“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数值算法”、“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应用”、“航天器轨道与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和“多体系统动力学实验”等学术议题做了学术报告。代表们充分交流了近年来多体系统动力学和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技术成果,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学术交流气氛活跃。
三、关心人才培养,注重学科发展
学科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一年一度的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已成为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的重心之一。
为了深入交流我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近年来已取得的成果,探讨今后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青年学者对履行历史使命的责任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172830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召开。本次研讨会参会代表60余人,包括特邀代表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青年代表50余人,均为来自全国30多个单位的该领域40岁以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优秀青年学者。詹世革处长做了题为“力学学科发展与基金资助”的报告,阐述了力学学科的定义、特点与重点关注领域以及科学基金定位、资助格局与近期形势,分析了力学学科基金申请的总体形势和资助情况以及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关思考和措施,使青年学者们受益匪浅。在随后的座谈会上,青年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问题以及研讨会的组织形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在福州大学举行的“第7 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2 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上,还召开了多体系统动力学和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多位专家和学者就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与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结合、多体系统动力学大型软件研发、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等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我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研究队伍目前正日益壮大,学科的发展定位、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须未雨绸缪。为此,20119212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了2011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30位动力学与控制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特邀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在研讨过程中,对如何与重大需求相结合和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基础研究的讨论尤为热烈,如何与航空航天、机械、重大装备的结合,如何发展随机动力学、神经动力学乃至人类健康,多学科间的交叉,以及这些问题与重大项目的关系成为讨论的热点。此次学科发展论坛对动力学与控制学科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出了如何在当前发展势头良好的状态下更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下一步各领域如何发展以及各领域间的团结协作都指明了方向。
四、客观认识差距,努力寻求突破
尽管我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然而,与力学其它学科相比在某些方面的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海南三亚举行的2011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上,学科如何组织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等;如何与其它学科联合组织和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如何更好的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在国家的科技发展布局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如何更好和更多地培养高端人才,如何使中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在国际上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些议题成为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此外,围绕如何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如何与产业、行业结合,如何进行有创新性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如何评价研究水平,如何提高杂志水平,并创立新的杂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经过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动力学与控制学科主要的6个研究领域:非线性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力学、航空航天动力学、神经动力学和随机动力学不仅要充分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还要加强各领域的团结合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任务,更好地从事国际前沿的基础科学研究,组织重大项目,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才能使得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