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VHCF-6)于2014年10月15-18日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和中科院力学所联合主办,四川大学的王清远教授和中科院力学所的洪友士研究员共同担任本次会议的联合主席。四川大学和成都大学承办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典、韩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 15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包括外宾79名,国内代表73名)。会议共安排了2个大会荣誉报告,9个大会特邀报告,12个分会场邀请报告以及62个分会场报告(外宾报告61个,国内代表报告24个), 讨论了所有与超高周疲劳研究新发展相关的主题。
会议于10月15日下午开幕,大会主席王清远教授致开幕词,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回忆了自己1998年参加在法国举行的首次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情景,表示这个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希望此次会议能够取得成功,能有新的发展。随后,来自日本Ritsumeikan University的Tatsuo SAKAI教授做了题为“Microscopic and Nanoscopic Observations of Metallurgical Structures around Inclusions at Interior Crack Initiation Site in VHCF”的荣誉报告。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来自澳大利亚BOKU University的Herwing Mayer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洪友士教授、德国Technical University的Martina Zimmermann教授、四川大学的王清远教授、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candidate Jason Geathers博士、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fe Sciences 的Bernd SCHÖNBAUER博士、俄罗斯State Centre for Civil Aviation Safety Flight的Andrey Shanyavskiy教授、日本Daiic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Norio Kawagoishi教授以及法国Institute of Mechanics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2M)的Thierry PALIN-LUC教授分别分享了他们的最新专业成果。本次会议针对超高周疲劳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会议内容涉及微观环境组织和萌生机理、环境及温度对超高周疲劳的影响、小尺度损伤、先进疲劳研究方法、寿命预测和统计分析、疲劳断裂模型、新型材料和抗疲劳处理方法等7个主要研究方向,会议报告内容丰富,讨论热烈。
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讨论的国际性广阔平台。自1998年由C Bathias教授在法国巴黎发起第一届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国际相关科学研究对超高周疲劳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学术组织和期刊开始关注并支持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的举办,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也相继在2001年(奥地利,维也纳),2004年(日本,京都),2007年(美国,密歇根),2011年(德国,柏林)连续成功举办5届。本次会议是三年一次的国际超高周疲劳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
高可靠、长寿命已经成为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的发展目标的研究的紧迫任务。通过本次国际会议交流,与会者一致认识到超高周疲劳研究已成为疲劳研究的热点,了解和掌握了最新超高周研究动态,将开阔研究思路,开创研究方法,共同将超高周疲劳研究推入新阶。国内代表一致反映, 会议使自己大开了眼界, 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特别是更加感到力学工作者知识更新、掌握现代实验方法的必要性, 找到了自己的主攻方向。通过会内外的广泛接触, 使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友谊, 促进了联系, 由于会上组织了与会者的大学顺访考察活动, 更使这一联系深化。会议取得了预期的目的, 获得成功。下一届会议将在德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