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钟万勰院士:“独复”“从道”以求“辛”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13日

不久前,当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看到《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一篇题为《我国航天发动机技术多变量控制获重大突破》的文章时,这位82岁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我们理论的算法是可能运用于这套技术的。”他指着新闻报道说。这一把持在“洋人”手中的核心技术,被称为“自控专业禁区”的H∞鲁棒多变量控制的工程化应用是一次原始创新,是航天发动机拥有“中国魂”的关键所在,而钟万勰在这一领域已经探索了近30年。对此,他用《易经》中“中行独复,以从道也”来自勉。

秉承先生之嘱托

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给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做助手时,钟万勰便开始对由法国数学大师圣维南提出的弹性力学半逆法,即圣维南问题凑合法产生了质疑。对已盛行100多年的经典弹性力学理论产生质疑,可谓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1959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派他去中国科技大学讲授理论力学、分析力学,钟万勰理解钱学森的深刻用意,希望通过他的潜心钻研,突破前人的困难。但随之而来的“反右”“文革”却让钟万勰饱受冲击。不幸中的万幸,当时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钱令希院士以“一个专心搞学问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坏思想”的质朴情怀,拨开重重阻力,热情邀请钟万勰来到大工,演绎了一段令人称羡的“伯乐识千里马”的动人故事。

然而,这一没有完成的世界难题一直在钟万勰脑海中缠绕,梗在心中30年。这期间,钟万勰利用他的数学功底,将数学与应用力学相结合,消化了大数学家赫尔曼·韦尔1939年从分析力学问题提出的辛数学概念,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离散的辛数学体系。

“行成于思,毁于随,随了多少年了,岂能总是随着别人转?该反客为主,走自己的路了。”钟万勰看到了传统辛数学的局限性,他立志进行“辛破茧”,让辛数学走下神坛,以更好的形式、更大的适应性广泛应用于科技领域中去。

 

践行振兴民族之责任

经过不懈的研究,钟万勰创建了结构力学与控制理论的模拟关系,证明了数学与力学、物理学之间存在着一致性,他把这一理论应用到振动理论、波的传播和最优控制理论中,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力学中各门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公共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只要换成辛对偶变量体系,就可建立起这个公共理论体系的道”。从此,钟万勰的研究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建立了结构力学与控制理论的模拟关系后,钟万勰用交叉学科的视角看问题,用状态空间法来解决问题,又取得了新的突破,诞生了我国自己研究出来的鲁棒控制H∞理论。

在现代状态空间控制理论与计算方法问世后,钟万勰又鼓励团队开发出最优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工具箱PIMCSD Toolbox

“这些高端成果外国人是禁运的。”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钟万勰从来不迷信“洋人”。为了追赶世界科技前沿,他亲自率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与多个我国高端制造业重大重点工程单位开展紧密合作。自2008年始,他们多次到中国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作鲁棒控制H∞等理论的报告,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理论指导和技术交流,并把他们开发的有关数值仿真软件系统介绍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让中国控制算法早日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为中国人争气。

矢志一生的追求

无论是身处逆境蹲“牛棚”时,还是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钟万勰从来都是以一名闯将的姿态,冲锋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在计算机刚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时,在钱令希的建议下,一支由钟万勰为首的小分队便来到上海,在国内率先发展计算力学,他们用当时国内很少人应用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制出多种程序,使我国在计算力学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缩短了许多。

“钟先生眼界高远,我们都跟不上,往往开辟出一个方向后,就留给我们做,他马上又找寻新的研究方向。”曾是钟万勰的博士生、现已留在钟万勰身边工作的副教授高强由衷敬佩地说。

曾经跟随钟万勰做博士后的吴承伟教授,至今仍记得十几年前他在窗下看到钟万勰身居45平方米小屋,大夏天光着膀子在计算机旁工作的感人一幕。他说,“那一刻,让我对钟先生肃然起敬。”钟万勰几十年来一直住在学校如今快要动迁的东山红楼里,后来学校盖新楼分给他新房,他不去,说嫌吵,怕影响搞科研。于是,学校就把对面的另一套同样面积的房间打通让他住,这就让他很满足,笑谈“雅室何须大”。

82岁高龄的他至今天天坚持上班,午间和大家一道吃食堂,办公室里放一张小床,累了稍作休息,然后接着工作。目前,他正抖擞精神与信息学科进行交叉合作。

“机会来了,就得抓住!”钟万勰说。

(转自:《中国科学报》)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