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谢和平院士:科学去产能 助推“煤炭梦”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21日

2050年,建成煤基多元、开放、协同、绿色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煤炭行业去产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当今社会,升级换代乃至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常态。现在我国的钢铁、煤炭等产业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去产能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符合世界趋势。

去产能不是不要产能,而是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那么,如何界定和计算先进产能?

早在2010年,钱鸣高院士、笔者及相关院士、专家就提出并倡导科学产能。经过2010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课题二“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战略研究”和2015年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我国煤炭能源革命的战略研究”,我们完整系统地论述了煤炭科学产能的概念、内涵等理论架构。

科学产能是指在具有保证一定时期内持续开发的储量前提下,用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科学开采技术方法将煤炭资源最大限度采出的生产能力,要求“资源、人力、科技与装备”都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和标准,是煤炭行业和矿区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安全、绿色、高效三个大的维度,即生产安全度、生产绿色度和生产机械化程度。按照这三大维度,我们提出了科学产能指标体系。

利用科学产能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以百分制计算:美国94分、澳大利亚97分、我国平均62.72分(2014年),中国最好的神华集团所属企业平均85.48分。我们对中国105家企业进行了计算,平均79.83分。由此可见,中国煤炭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国际水平还尚有差距。

通过科学产能的计算评测,可以使科学产能成为行业的共识与导向,用科学产能的理念、指标、标准,倒逼煤矿企业不断升级科学技术与装备、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素质,倒逼煤炭产业科学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也就是“科学去产能”,从而加快并实现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使煤炭行业从挖煤、供煤的初级阶段发展为供应清洁优质能源全产业链的高级阶段。

无论社会怎么评价煤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煤炭本身不存在污不污染的问题,煤炭完全可以绿色开采、洁净低碳利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煤炭都将是可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经济、最可靠,并且可以实现洁净绿色生产消费的能源。如果我们用科学产能来引导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使煤炭实现绿色生态开发、清洁低碳利用,且技术经济可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煤炭这种能源来支撑经济发展呢?

当然,科学产能的实现是不容易的,需要高新技术来支撑,需要现代化的规范管理来保障,需要全行业干部职工奋发精神、艰苦努力来实现;同时,需要政府的政策与财政支持,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认同。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随着煤炭科学产能理念逐步推广到整个煤炭行业乃至全社会,这套理论体系将成为指引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作为今后新建矿井准入以及煤矿关、停、并、转的依据,更能引导、促进以及倒逼煤炭的理念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走上绿色开采与洁净利用的道路,建立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等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现代化煤炭工业生产体系。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要求,以及“要用好煤炭,重点要做好煤炭的规划、煤炭的发展、煤炭的清洁利用”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煤炭革命,早日实现“煤炭梦”,到2050年,建成煤基多元、开放、协同、绿色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基地,进入井下无人、地上无煤、纯清洁能源的煤炭工业时代。

(作者系四川大学校长)

(转自:中国科学报)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