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人民日报:别忽视“二次创新”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12日

关于创新,当下人们可能更多关注和了解的是原始创新,即把它看成是一个基础研究的新突破、一项新科技的发明,或者是一种颠覆整个行业格局的新产品等。事实上,还有一种创新能力也不可忽视, 那就是“二次创新”,即在完全掌握、消化吸收一门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

“二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积累进化的过程,大致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模仿,即引进本国或本地区尚不存在的技术,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掌握这门新技术,并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第二阶段是改进型的创新,即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积累和消化吸收后,开始结合本国市场的特点,对引进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国产化创新。第三阶段是创造型的模仿,即真正意义的“二次创新”。此时,引进技术的一方应完全掌握新技术的原理和使用要求,并达到了消化吸收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发能力和目标市场的需要,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较重大的再创新。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快速追赶阶段,都曾经借助“二次创新”取得了快速发展。航空母舰算是继20世纪美国莱特兄弟飞机“首次创新”之后,最成功的“二次创新”之一,实现了飞机与大型战舰完美的结合。还有,日本也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和模仿他国技术的国家,擅长利用“二次创新”来进行技术反超。中国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百度公司从界面到搜索引擎内核都借鉴了谷歌,但是却根据自身的中文处理能力,建立了基于中国市场的产品等。

相对于原始创新,“二次创新”确实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二次创新”能够大幅度降低高新技术的攻关难度,明显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一般来说,“二次创新”往往不需要像“首次创新”那样,需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的设计、研发,必须取得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反复试验,它更多的是侧重于几项现有技术重新组合,从而衍生结合出一种新的技术。所以“二次创新”的研发与生产,时间更短,成本更低。其次,“二次创新”所涉及的对象,其针对性、现实性都更强。第三,“二次创新”常常能收到1+1>2的效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平台或机器的重新组合创新,绝非简单的累加,而是在合理设计基础上的组合增强,可做到优势互补、缺点相消,从而能发挥出更大的性能。

“二次创新”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二次创新”强调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包括集成创新、渐进式创新和工艺创新,这恰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通过“二次创新”可以掌握全部或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同样有助于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此外,“二次创新”集成已有的技术和产品以提出新的解决思路,这对于提升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然,“二次创新”并不会自动演化成原始创新,针对重点科技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科技领域,运用原始创新和“二次创新”等多种途径,能够让自主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转自:《人民日报》)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