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科技信息

首页 > 科技信息 > 科技信息

中国科协为科学家搭建国际学术大舞台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6日

“我国科学家在中国科协系统加入的重要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任主席的人数已达30人,超过了在这些组织任主席的美国、日本和法国的数量。”111日,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郭华东院士在京透露了这组数据。据介绍,这些科学家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所属全国学会推荐担任的国际职务,这显示出“我国科技共同体正在凝聚力量,向国际舞台推出更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塑造新的群体形象。”

赢得更多国际认可

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中国科学家越来越多,这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吴晨的直观感受,“例如,目前,饶子和院士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联合会理事会执行理事和主席,曹雪涛院士担任全球慢性病合作联盟的主席。”吴晨认为,“这说明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越来越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得到国际的承认越来越多。”

中国科协的统计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截至目前,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任执委以上重要职务的中国科学家已达183人次。目前,中国科协代表中国共加入了7个国际民间组织,其中均有我国科学家担任执委以上重要职务,其中任主席者1人,副主席5人。

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也认为,越来越多中国人担任国际组织要职,不仅使中国的科学家能听到更多外面的声音,还可以引领更多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包括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2016年,中国科协代表我国加入了《华盛顿协议》,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由美国等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而我国成为其第18个会员国后,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将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这意味着将能够为国际科技界输出更多人才。

“一个科学家能够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中任要职,表明其研究水平和领导能力得到了这一领域国际科技界的认可。”郭华东说,“而如果中国的科技共同体代表国家加入,将能够为中国争取更多主导权和影响力。”

国际大会带来更多国际合作

2016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国际地理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是否能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是对一个国家在这个学科领域成就和创新能力的检验。”郭华东说。

孙富春认为,国际学术会议越来越多在中国举办,对国内科研人员意义巨大。“首先,这些国际会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比如世界机器人大会,很多机器人界的领军人物都来了,他们带来了新的观点、新的技术和新的发展动态,是一个绝佳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的舞台。”很多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借此与外国专家展开合作。

“国外专家也会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孙富春说,在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一位美国高校的教授在展览中发现孙富春与他所做研究接近,便专门找到孙富春想与他合作。“还有一些韩国专家,对国内的人工皮肤等软体材料很感兴趣,也想合作。”孙富春说。

“走出去”“请进来”,这一进一出,不仅拓宽了中国科学家的视野,也对自身研究有了个更准确的定位。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开始“抱团”,凝聚更大力量扩大中国科技界的影响力。例如,由国内数个相关学会组成的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体,在201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能邀请到13位诺贝尔奖得主和80多位院士,让中国的科研人员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科技,这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吴晨认为,“今天,很多科技创新都是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基础上实现的,像世界生命科学大会这样涵盖那么多学科领域,汇聚如此众多专家,能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给了科研人员更多的思考空间。所以,我把这叫作脑洞大开。”

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孙富春建议,一方面要构造一个国际化的大环境,“要使科研人员出国就像在国内出差一样平常。”另外,他认为还要支持和鼓励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建立联合实验室,“现在都是外国人把实验室建到我们这里,将来,也要把我们的实验室建到国外去,把我们的学术会议开到国外”。

(转自:《光明日报》)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