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会奖励

首页 > 学会奖励 >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第十六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9年度获奖人:宋吉舟、李晓雁、陈正、陈浩森、王毅泽)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24日

 

姓名:宋吉舟

专业专长:固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79.1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1年、2004年分别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13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任助理教授,2013年至今在浙江大学任教授。

研究领域:

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力学

社会任职:

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软物质力学工作组成员,《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副主编,npj Flexible Electro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编委,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特邀编委。

主要成绩:

致力于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力学研究,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10余篇,SCI他引4000余次,英文著作章节5篇。主要业绩包括:

1)可延展柔性结构变形机理与力学设计理论:提出基于力学原理的可延展柔性结构设计,揭示结构的变形机理并建立可延展柔性设计准则,实现了脆性薄膜的可延展柔性。

2)柔性光电器件热管理与热力耦合设计理论:提出基于控制热扩散途径的柔性微型发光二极管创新热设计,发展热学及热力耦合分析模型,建立避免器件性能退化和人体不适的器件设计准则,为柔性光电器件设计及其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3)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的高效转印集成方法及其力学设计理论:提出基于磁控/热控的界面粘附可调的转印印章设计,发展界面粘附调控力学模型和实验表征方法,实现了低成本、可编程、适用范围广的转印,对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姓名:李晓雁

专业专长:固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0.10

职称:长聘副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教育及工作简历:

2003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工程力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双学士学位;2007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工程力学硕士、博士学位;20121月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分别获得应用数学硕士学位(20105月)、固体力学博士学位。20122月至5月在美国布朗大学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9月至201711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201712月至今任长聘副教授。

近年来获得的国内外奖励和荣誉包括:2013年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6年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OP)出版社的杰出审稿人奖(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2017年北京市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同时获得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2018年天河超算应用创新优秀奖,2018Elsevier EML青年学者奖(Elsevier EM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8Eshelby力学青年学者奖(Eshelby Mechanics Award for Young Faculty),2019Elsevier EML杰出审稿奖(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Reviewing)。

研究领域: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力学行为研究,主要采用宏微观力学理论、多尺度模拟和原位电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多种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变形和断裂行为,同时基于力学原理构筑设计和制备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微纳米力学超材料和新型高熵合金体系。

社会任职:

目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中/英文版青年编委、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微纳米力学工作组委员;2018年曾任iMechanica(全球最大的力学专业网站)的Journal Club Editor、第14届纳米材料国际大会的国内和国际委员会委员(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Members)。

主要成绩:

近年来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1)发现和揭示了纳米孪晶材料中多种新颖的位错机制和断裂机理,建立了新的尺度律模型描述孪晶材料的强度与特征尺寸之间的关系,发展了一种小尺度下测量材料断裂韧性的方法;通过调幅分解引入高密度的纳米析出相,制备了具有超高强度(屈服强度高达1.9 GPa)、良好延展性(均为延伸率约为10%)以及非等原子比的高熵合金体系(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nao Letters等期刊上,SCI他引超过800次);

2)发展了一种适用于二维材料的高效、具有原子尺度分辨率的跨尺度计算方法,提出了利用拓扑缺陷排布来提高二维材料断裂韧性的方法;基于断裂力学推导并建立了非晶材料韧脆转变的理论准则,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非晶材料的偏心椭圆屈服准则;采用锂化硅脱锂反应制备了超薄(厚度仅为4 nm)且面内数微米的二维硅薄膜(相关论文发表在JMPS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等期刊上);

3)提出了三维微纳米力学超材料“越小越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三要素,基于力学原理构筑设计并制备了多种具有多级尺度、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三维微纳米力学超材料(包括纳米陶瓷纤维海绵、聚合物-高熵合金复合纳米点阵、热解碳纳米点阵等),其中三维聚合物-高熵合金复合纳米点阵材料克服了早先已有点阵材料具有的高强度与良好可恢复性的矛盾,三维热解碳纳米点阵材料的强度和比压缩强度超过了目前所有人工制备的微纳米点阵材料(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PNASNano LettersScience Advances Small等期刊上,其中20198月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的论文被选为当月的封面论文)。

所发现的一些微观变形和断裂机制已被一些国内外研究组实验证实,并用于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和设计高性能的新型材料;所提出的尺度律理论模型已经被一些国内外研究组用于构建本构关系和进一步探索新型材料;所提出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已经被一些国内外研究组用于设计和制备新型微纳米结构材料。截止到20199月,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包括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MPSPNASPRL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ACS NanoSmal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SCI他引超过2300余次,同时发表3篇英文书章。相关学术成果已经被NatureScienceNature Reviews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的论文所引用并积极评价,同时也被Nature子刊、ScienceDailyPhysOrgR&D Mag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美国化学协会主办新闻期刊)、NanotimesNanowerk、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学网等国内外媒体所报道。从2012年至2019年,组织并主持国内会议分会超过20余次,国际会议分会6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2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0余次。目前,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Materials TodayACS Nano40余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姓名:陈正

专业专长:反应流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79.6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

教育及工作简历:

20017月和20037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1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1月到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担任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博导);20121月至今担任研究员。

研究领域:化学反应流,爆轰,点火

社会任职:

《推进技术》、《航空学报》、Combustion and Flame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的期刊编委,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近极限火焰研讨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绩:

陈正主要从事反应流动的基础理论和模型研究,对燃烧火焰动力学中点火与火焰传播的若干基础问题开展了持续性研究,在点火与火焰传播理论、层流火焰速度测量方法、近极限燃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主要学术成绩为:(1) 发展了能够同时描述点火与球形火焰传播的燃烧理论,能够准确地预测点火核传播过程和临界点火条件,提出了包含链分支反应和有限速率液滴蒸发的点火与火焰传播理论,揭示了自由基输运、链式反应及液滴蒸发对点火与火焰传播的影响规律;(2) 基于所发展的理论、结合实验和模拟,系统地研究了点火、非线性拟合、热辐射等因素对层流火焰速度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实现了层流火焰速度精确测量,相关方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应用;(3) 提出了混合燃料火焰速度模型,揭示了近可燃极限燃气的燃烧特性, 揭示了高温自着火与火焰传播的相互作用机制,发展了预测常规火焰、自着火、爆震等燃烧模态的理论模型。

目前总计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全部论文近5年内在SCI被他引共1200余次,曾应邀在《力学学报》、《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上发表了综述论文。


 

姓名:陈浩森

专业专长:固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1.3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及工作简历:

陈浩森,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2005年分别获解放军理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5年获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任副教授至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研究领域:

陈浩森主要从事实验固体力学研究,包括能源电池的多场耦合表征测试与仪器研制、极端高速环境下动态失效的表征测试与仪器研制等方向。

社会任职:

中国力学学会复合材料专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

主要成绩:

在学科基础前沿方面,以多场耦合动态失效的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为牵引,针对力//热耦合动态同步加载测试、微秒级时间分辨、场间信号干扰等共性难题,自主研制国内首台多点式微秒级高速红外测温科学仪器,打破国外封锁,发展动态同步高速力//热耦合实验原位加载测试技术,建立动态失效局部微区定量化表征方法,揭示多场耦合非线性动态失效机理。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J. Mech. Phys. Solids2次)、Exp. Mech.Phys. Rev. Lett.Editors’ Suggestions)、Adv. MaterJ. Mater. Chem. A(封面)等力学、物理、化学、材料类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引用与正面评价;

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以力///多场环境下,能源电池破坏与失效这一重大工程中基础科学问题为牵引,针对现有商用仪器加载测试功能单一、电化学环境复杂、定量化表征缺乏等共性难题,自主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力///热原位SEM、原位光学、原位CT等多种科学实验装置,发展锂电池真实服役环境的力///热加载测试技术,建立对电池性能无(微)损的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和数字图像体相关法(DVC)定量化表征方法,揭示硅基电池原位变形与非线性失效机理,促进硅基锂电池规模化应用近五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20余项,自主研制4台套科学仪器与装置,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天津力神公司、西北工业大学等多家国防工业与科研单位,有效支撑高端装备建设。


 

姓名:王毅泽

专业专长:固体力学

性别:

出生年月:1981.7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天津大学

教育及工作简历:

王毅泽,天津大学力学系教授。2004年获哈尔滨工程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和2009年分别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员,2013-2014年在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任洪堡学者,2011-201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工作,2015-2018年在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工作,2019年至今受聘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教授。

研究领域:

弹性波理论及应用,主要包括声子晶体以及力学超材料中的波动特性等。

社会任职:

曾任北京力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

主要成绩:

王毅泽主要从事弹性波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声子晶体以及力学超材料中的波动特性等方面,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随机失谐声子晶体中的弹性波局部化

发展了随机缺陷压电声子晶体的研究方法,揭示了环境热应力对弹性波局部化行为的影响机制,得到了二维随机缺陷声子晶体局部化因子表达式,建立了声子晶体中非线性弹性波的分析模型并得到近似解。

2)弹性波禁带特性的多场耦合调控

建立了三维压电声子晶体的研究体系,给出了三维压电声子晶体平面内与平面外模态耦合的带隙结构求解方法,提出了力--磁场共同作用时声子晶体中弹性波传播的分析模型,实现了弹性波禁带特性的主动调控。

3)力学超材料中弹性波的非互易传输

在线性声子晶体基础上,发展了非线性声子晶体与弹性波超材料模型,给出了非线性弹性波非互易传输的频率区间,实现了非线性弹性波超材料的非互易传输,制备了具有矢量特征的弹性波二极管模型。

分别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研究奖学金、德国洪堡学者研究奖学金等。已发表和录用SCI期刊论文6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51篇,SCI他引1000余次,H因子23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