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地球动力学

2018年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30日

一、前言

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稳步发展,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成绩。

二、本年度工作情况

1.分支机构内部建设情况

在团队建设方面,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共49人:教授23人,副教授14人,讲师10人;其中院士1人,“ ”5人、“杰青”2人,“优青”1人,“百人计划”6人。这些优秀人才对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实验室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助推力。科研团队覆盖了地球动力学相关的各研究领域,既有院士、博士生导师,又有一批年富力强、成果丰富、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学者,人员学科交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目前,实验室拥有数值模拟与可视化平台,包括:1) 133节点并行计算集群,超过2.33Tflop/s的计算能力,其中113节点主要用于大规模科学计算模拟,3节点用于磁盘阵列管理,共有磁盘阵列近60Tb,其他节点部分,4个节点用于PRAGMA国际合作,12个节点参与iGEONGrid国际合作,并用于小规模并行程序;另外11节点用于并行可视化屏幕墙专业显示系统;2) 27.0Tflop/s规模的GPU计算能力,采用最新的Fermi架构系统;3) 实验室新加38节点并行计算集群;10.98Tflop/s计算能力。实验室的并行计算机综合计算能力接近40TFlop/s,初步具备了小型计算模拟中心的硬件配备能力,设备运行正常。另外,实验室拥有近100平方米的中心机房空间储备;实验室内万兆网互联;改造完善的电力,空调制冷等基础设施;另有中国地震局网格数据节点和中国气象局MODIS卫星数据终端服务器和存储系统设备。终端服务器5台,磁盘阵列3.5Tb。实验室还购置了VisaSense仿真系统以及相关的测试平台以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

软件方面,目前实验室有由科研人员自行编著完成的高性能计算软件,也安装了网络版的有限元程序自动生成系统,生成的并行有限元程序能够在本实验室的并行计算机和联想深腾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等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上稳定运行。实验室也有商业用的并行有限元软件ANSYSAdinaAbaqusCOMSOL各一套。

实验室自行组装和调试的40个高分辨率屏幕组成的大规模数据和科学计算结果并行可视化显示系统(4X10: 40个高分辨率显示器组成的高分辨率显示墙系统),配备VizSageParallel ViewAmira等先进并行可视化管理和实现软件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实验室有中国地震局数据节点平台系统和中国气象局风云气象卫星实时数据接收系统,可以实时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实验室新建设科学计算中心教学实验平台系统,包括212节点并行CPU计算集群系统,30节点GPU计算集群系统(包括NVIDIA Tesla M2075 GPUMIC架构Xeon Phi协处理器)和6节点存储系统(200T),全平台系统支持InfiniBand高性能内部互联网络和万兆网管理网络,设备总造价约900万元人民币。

实验室运行管理委员会在实验室运行、管理与建设各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的预算和决算制度、面向全国科研机构的开放基金、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实验室会议室管理制度,以及每周Seminar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实验室也面向国际开放,影响力逐年提高,与美、日、法、德、新西兰等多国有良好的科研协作关系和交流。

2.分支机构本年度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下,在过去的一年里主要组织了以下工作,即“2018计算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18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会议。总结如下:

12018计算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 6 20 - 2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外专局创新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协办的2018计算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正式注册代表共 117人,其中国内107名,国(境)外 10名,安排了30个学术报告。

大会主席石耀霖院士致开幕词,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与会表示热烈欢迎。大会共同主席刘勉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筹以及与会人员情况会议共七个单元进行中国科学院大石耀霖院士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 Mian Liu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张怀教中国科学院大学罗纲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忠海研究主持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钟时杰教授莱斯大学的 Maarten de Hoop 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 David A YUEN 教授德州农工大的学詹红兵教授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张瑞教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鲍惠铭教授、伊利诺伊大学的刘立军教授、麦考瑞大学张斯奇教授、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关华德教授等十余名国外知名学者 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南海研究所、中科院 青藏高原所、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山大学等单位的国内著名专家进行了报告。报告主题涉及地幔对流、卫星观测数据应用、地球动力学数据同化、深部海洋科学、地球起源与 板块构造、地核动力学、震后重力变化等多个方面。精彩的报告、紧张的问答,使得与会者享受了一顿饕餮学术大餐。为了充分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报告的发言时间为15-20分钟,并有5分钟讨论时间。参会同学和老师对每个报告都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

本次计算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多位著名权威专 家,以及许多正在迅速成长的青年学者在会议召开的两天时间内,与会的专家学者介绍了自 己的最新研究工作进展,并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会议成果包括:

1)国际著名的地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石耀霖院士,美国密 苏里大学的刘勉教授以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钟时教授都介绍了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最新 进展包括地球计算的研究及进展数值模拟的发展及研究思路地球深度动力学过程及青藏 高原地壳增厚和高原隆升的机制等。这些精彩的报告激起了听众们的极大兴趣并引发了热烈 的讨论。

2)多位优秀的青年学者在会议上展示了他们极具创新精神的工作包括通过数值模型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给人很深的启示;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明青藏高原东北 部的岩石圈结构并分析探讨了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过程利用地球动力学数 值模拟方法,研究地壳变形,地幔对流,板块在地幔转换带的停滞等重要问题;通过构造分析 及低温热年代学工作,厘清高原的隆升机制并与约束生长时间。这些工作让人耳目一新,印象 深刻。

3)在和与会专家深入交流后初步在下列重要问题的研究上达成了合作意向利用 Citcoms 程序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地幔对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利用-力学及数值计算方法探讨地幔转换带水的运移机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的壳幔结构 及深部动力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22018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20181021-23日,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研讨会,参加本专题讨论的专家和研究生超过50人,专题会议口头报告14个,张贴报告4个,得到了地球物理学界的好评。

研讨会就国际和国内有关地球动力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地热系统、地幔柱、地球深部速度结构、月球结构及月震波传播、盐盆地周围应力扰动以及地震速度变化、大地震动态破裂过程、地震应力降等的数值模拟;以及基于流固耦合的库仑应力,孔隙介质热对流等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模拟等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三、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和安排

2019年,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将在中国力学学会的领导下,继续举办“计算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以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会议。

“计算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为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每年主持召开的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04年九华山庄首次举办以来,该会议已连续召开十二个年头,并已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从事地球动力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开放性学术论坛,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品牌。作为一个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的窗口,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地球科学领域内的新老朋友,都会利用“计算地球动力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这个平台,对地球科学各个领域内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会议主要议题包括:数值模拟与大地变形观测、断层力学与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断层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活动构造与板块动力学数值模拟、盆地演化地球动力学、地幔对流与地球深部物理的数值模拟,以及其他理论和应用地球动力学研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级学会,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综合学术年会,以推进学科交叉、活跃创新思想、交流发布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多方合作。借此平台,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以石耀霖院士为主席,召集计算地球动力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会议,以探讨计算地球动力学领域的科学问题,把握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为更多的年轻学者提供了与国际一流科学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的主要学术议题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物理、地核动力学、地幔动力学、地幔对流、岩石圈-地壳动力学、板块俯冲、造山过程、地震学、断层演化、地热理论及应用研究、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等等。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