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转发|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8日

光阴荏苒,春华秋实

百年沧桑,培育英才

薪火相传,泽及后人

今年,是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

今日,12位院士、百余名专家学者

齐聚金陵,共同纪念航空先驱,百年阿舟

2020927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办的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市钟山宾馆举行。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缅怀张阿舟先生对我国力学事业和航空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激励我校师生员工继往开来,加速推进我校力学学科建设。

朱位秋、胡海岩、郑晓静、张统一、方岱宁、闫楚良、魏悦广、芮筱亭、赵淳生、朱荻、宣益民、郭万林等12位院士,全国高校院所的领导、嘉宾和知名学者,张阿舟先生亲友和学生代表,江苏省委统战部、民建江苏省委的领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领导和原领导,相关部门和航空学院的领导师生共200余人出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兄弟单位给大会发来信函。会议开幕式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宋迎东主持。

开幕式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郑永安,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岱宁,国家自然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孟庆国,中国民主建国会江苏省委副主委杨平先后致辞。

方岱宁表示,作为中国振动力学领域的泰斗,张阿舟先生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将科学救国、航空报国的情怀注入到了学生的血液当中并代代相传。

孟庆国对南航及南航力学学科所取得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应当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科研人员的历史责任,担负起共同促进力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杨平代表民建江苏省委深切缅怀张阿舟先生,他回忆了张阿舟先生为民建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展现了张阿舟先生无私奉献、矢志报国的楷模形象。

作为张阿舟先生的助手,赵淳生院士深情追忆了师从张阿舟教授40年里的难忘往事,并在现场将在美国获赠的初教五标牌赠予学校。

陈卫东教授作为张阿舟先生学生晚辈代表,深切缅怀先生对其重要的人生引领和影响。

黄锐副教授作为南航振动所青年教师代表,从自己的学习、职业生涯讲述了张阿舟先生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郑永安书记,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朱荻院士、宣益民院士、郭万林院士,南航原领导姜澄宇、谭振亚、聂宏以及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弘共同为张阿舟先生雕像揭幕。

随后,与会来宾合影。

在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熊克教授的主持下,朱位秋院士、胡海岩院士、郑晓静院士、张统一院士、方岱宁院士、闫楚良院士、魏悦广院士和芮筱亭院士共同为智能装备动力学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之后,航空学院院长高存法教授从学科概况、队伍传承、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南航力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在魏悦广院士的主持下,胡海岩院士作了题为《中国力学学科发展调研与思考》的报告。胡海岩院士从调研背景及学科概述、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概况、我国与世界力学强国的比较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和思考。

在胡海岩院士的主持下,闫楚良院士作了题为《飞机定寿延寿和保障飞行安全的关键技术和技术途径》的报告。

在郭万林院士的主持下,郑晓静院士作了题为《关于极端力学》的报告。

在朱位秋院士的主持下,魏悦广院士作了题为《对固体断裂准则的回顾、研究和展望》的报告。

在芮筱亭院士的主持下,郭万林院士作了题为《从数字飞机到智能介质力学》的报告。






张阿舟先生简介:

张阿舟先生,我国著名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192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云阳镇,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9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1955年起在南京航空学院任教,曾任副院长,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结构强度试验,荣立特等功;开拓我国飞机结构强度研究,在飞机结构静/动强度、振动环境工程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是我校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担任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包括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向锦武院士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工业和教育事业,完美诠释了甘于奉献和对祖国的热爱。

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册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张阿舟先生、范绪箕先生、杨岞生先生、戴昌辉先生等著名学者为代表的力学教研群体,创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学科。1962年,南航力学学科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获首批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获首批空气动力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011年,获批建设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张阿舟为南航力学学科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时光匆匆流逝

一代宗师的音容远去

但精神长存

鼓舞着南航师生

为推动力学学科发展而不懈奋斗


郑永安书记讲话全文: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张阿舟先生诞辰100周年,并举行南航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共同缅怀张阿舟先生为力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追思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术风范、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在此,我代表南航党委和三万多名师生员工向张阿舟先生的亲属表示亲切的问候!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筹办本次活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张阿舟先生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9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起在南京航空学院任教,曾任副院长,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张阿舟先生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结构强度试验,荣立特等功;开拓了我国飞机结构强度研究,在飞机结构静/动强度、振动环境工程等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张阿舟先生是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包括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向锦武院士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

作为一位知名民主党派人士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张阿舟先生积极参政议政,曾于1986年与沈元、季文美、胡溪涛三位前辈联名向邓小平同志上书,呼吁国家要千方百计尽早提供和使用国产干线飞机,被誉为航空四君子

张阿舟先生是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与范绪箕先生、戴昌晖先生等著名学者共同创建了南航力学学科。在张阿舟先生等前辈的带领下,南航力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1962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获得首批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获得首批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建设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我校力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张阿舟先生以他一生的奋斗和丰硕的成果,成就了他在力学界、航空界和教育界的崇高学术声望,以他无私的奉献和高尚的师德,赢得了广大同行和师生的敬重和爱戴。

9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张阿舟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所说的科学家精神。纪念张阿舟先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传承他的崇高精神品质。我认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承担好建设教育强国的光荣使命,全体南航人在全力以赴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尤其要学习传承并发扬光大张阿舟先生的三种精神品质。

一是心系航空、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众所周知,航空航天是20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领域,是以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现代科学技术,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张阿舟先生1937年进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1941年大学毕业,先后在中央大学和中央航空研究院从事两种滑翔机的设计、技术工作。后来赴英国布列斯托大学留学,转向力学领域,他的硕士、博士论文也都是围绕着飞机机翼、机身开展力学研究。回国后,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静力实验,作出重大贡献。1955年调任南航后,50年代发展了飞机结构强度理论,60年代转向结构振动理论和应用研究,70年代发展完善了线性系统振动的复模态理论,8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辟了机械故障诊断研究新方向。他是我国航空结构强度和振动规范领域的奠基者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航空,一辈子都围绕着飞机做科研。心系航空、至诚报国,是张阿舟先生矢志创新、刻苦攻关的最大动力。航空报国也是我们航空航天大学所有学人的精神底色和第一价值追求。

二是追求真理、不断超越的科学精神。1957年,钱学森曾经发表过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论文,叫《论技术科学》。钱老认为: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综合,它自然有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工程技术的地方,钱老还认为:力学对航空技术的贡献是决定性的,是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相互作用的典型。从事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是能够做到引领世界科学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相互统一的。换言之,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就必须要兼具从重大工程中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从工程实践中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在这方面,张阿舟先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2018年胡海岩院士在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所作的报告中,引用了张阿舟先生的一句名言:理论工作者总认为自己的结果正确,但可能是错误的;实验工作者总担心自己的结果有错误,但其实是正确的。赵淳生院士在回忆张阿舟先生的文章中也说过:张阿舟教授是工程师中基础理论宽厚、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家;他又是教授中实践经验丰富、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师。张老师既善于从理论角度指出你由工程实际中凝练科学问题的不足,又善于从工程角度指出你理论联系实际的欠缺。他真是一位顶级的教育大师!当前,学校正在准备第五轮学科评估,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的关系问题上,大家很犯难。如果大家认真揣摩学习下张阿舟先生对科学与工程辩证关系的理解和实践,相信能够正确处理好两个学科发展的关系。

三是为人师表,提携后学的育人精神。在1955年调入南京航空学院后,张阿舟先生长期担任航空工程、力学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先后开设过飞机构造与强度”“飞机强度计算”“理论力学”“直升机设计等课程,主编或参与编写过《飞机强度计算》《飞行器振动基础》等多种教材,为学校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招收研究生,并指导青年教师对振动理论和应用开展系统研究。1981年起,他开始招收固体力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他学识渊博、视野宽广,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飞机结构强度和振动研究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成为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不少成了著名的专家、学者。值得一提的是,张阿舟先生在教育改革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为了促进和迎接我国自行设计飞机高潮的及早到来,他认为必须从培养新型的飞机设计人才做起。1991年,71岁的他提出要对飞机设计专业实施设计-材料-制造-维修-诊断/管理一体化教育,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在飞机设计的全过程中,能全寿命、全方位地综合考虑问题。此外,张阿舟先生言传身教,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思想方法的教育。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每次参加人大会议回来都向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介绍大会期间所了解的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教育研究生将个人的人生理想同国家的发展和需要相结合。他被研究生视为终生受益的良师。

总之,张阿舟先生是一代宗师,他本身就是一所大学,也是一本大书。他爱国的一生、科学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南航航空航天特色力学学科的建设,是张阿舟先生毕生为之奋斗并寄予厚望的事业。希望各位院士、专家一如既往,继续关心支持南航的力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继续关心支持南航双一流的建设和发展。也希望各位老师、同学,学习传承张阿舟先生的爱国精神,面向国际力学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进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纪念会和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