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党建专题

首页 > 党建专题 > 党员风采

郑哲敏:“驯服”爆炸 全“力”报国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31日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2021年8月25日),出生于山东济南,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清除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工农业发展了,许多过去靠进口的东西,现在自己能够生产了,这一切使共产党在自己的心目中威信大增,并深深感到党说话是算数的,是真心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的。


——摘自郑哲敏《入党志愿书》


少年立强国之志

1924年,郑哲敏出生于山东济南。虽然自幼一心向学,然而他的求学历程却不是一帆风顺,初中二年级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学业一度中断。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亲身经历了“五三惨案”,也目睹国家贫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剧,郑哲敏正是在那时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坚定了将来要富国强民的志向。

1948年,郑哲敏在导师钱伟长的推荐下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跟随年长他13岁、当时已誉满全球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郑哲敏取得博士学位,准备回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移民局限制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1955年限制取消后,郑哲敏与钱学森辗转回国。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在此后的50多年里,郑哲敏的科研人生一直在践行着钱学森的这番话。

“富国强民一直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这些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躲也躲不开,否则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做国家需要的事

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中科院力学所的篮球场上,郑哲敏带领着研究人员,演示了一个小小的爆炸成形实验:硝烟散去后,一个小钢片被雷管炸成了一个小碗的形状。在此之前,爆炸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但随着这只碗的出现,表明只要爆炸控制恰当,其能量能够发挥良好的加工、制备、创造和建设作用。

这个实验的成功,也验证了郑哲敏提出的“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并在此基础成功地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为中国导弹上天做出重要贡献,爆炸力学学科从此开端。

1964年,在大量实验和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为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爆炸当量预报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体弹塑性模型”也成为爆炸力学学科的标志,至今仍是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

半个世纪以来,爆炸力学在我国多个领域得到重要应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需求,郑哲敏一直在调整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他领导的团队在穿破甲机理、防护工程、爆炸加工、爆炸安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瓦斯突出机理等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为爆炸力学这门学科的成熟、壮大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与爆炸力学结缘,并非刻意的人生规划。“爆炸”这个听起来威力无边的词,其实原本与郑哲敏毫不相干,在回国以前,他连炸药和雷管都不曾听过。

“虽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国家现在需要我做这个,那么我当然义不容辞。”。


科研需要出汗

中科院院士白以龙记得,自己到力学所的第一天,郑哲敏就给他打预防针:“你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儿,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他所说的“出汗”,一是要能吃苦,下基层;二是要善于动脑子,“不能给工业部门打小工”。

郑哲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经常和学生去怀柔基地做实验,每次都要坐上半天的敞篷卡车,年轻人都觉得颠得很难受,可年过半百的他从来不叫苦。在外面做实验住宿条件差,跟年轻人一起睡上下铺,他知道自己爱打呼噜,就一直读书,等到大家都睡着了以后自己才睡,而第二天一大早,他还要和别人同时起床干活儿。

在学生眼中,郑哲敏在有些问题上很“严厉”。学生说:“有时候参加社会活动多,老师就会严肃批评我,告诫我们要潜心研究。”

郑哲敏说,搞科研更多的时候很苦、很枯燥,要经得起寂寞。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