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2日
2020年10月24日,中国力学学会第110次青年学术沙龙在山东济南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为“微纳力学理论及应用”,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兰州大学、南昌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宁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中山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的80余名力学科研工作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沙龙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力学系副主任王炳雷副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张庆松教授和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玉丽教授分别致辞。山东大学工程力学主任王少伟教授介绍了山东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情况。他从历史沿革、定位与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师资队伍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山东大学以“大工科人才基地班”为目的,理工交融,力为工用,学研并重,卓越创新的“力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活动共邀请了6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环节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陈玉丽教授、山东大学力学系郝峰教授、孙述鹏副研究员主持。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教授作题为《水下固液气界面力学及应用》的报告。报告从水下固液气界面的基本特性出发,研究固液气界面在流动中的演化与稳定性,揭示了固液气界面结构对宏观流场特性的多尺度作用机理,并设计和制造出可用于水下减阻气层恢复的仿生槐叶萍表面。研究柔性材料非线性力学特性与变形机理,实现液体环境中柔性结构自适应变形,及在多种激励下可控、可逆、快速的多模态切换,探究柔性微观机器人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山东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周慎杰教授作题为《微结构力学尺寸效应理论》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微结构尺寸效应的理论研究现状、各向同性全应变梯度弹性理论、各向同性电介质挠曲电理论及典型微构件力学与力电耦合性能尺寸效应的理论建模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系主任刘建林教授作题为《石油工程力学初探》的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力学与工程相融合方面进行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本报告展示了课题组近年来力图实现从固体力学到工程力学(行业力学)研究转变的几个实例,以求集思广益,激发思考,从而更好地促进力学的发展。几个例子包括:统一粘附框架、海洋生物力学行为、油气驱替等。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朱文鹏教授作题为《基于电形成法的巨型脂质体生长的力学机制研究和尺寸调控应用》的报告。报告从力学角度出发,结合理论和实验分析并揭示了电形成法制备巨型脂质体形核阶段和生长耦合阶段的力学变形过程和内在微观机制。研究表明,降低膜张力将有助于巨型脂质体生长形核,而且膜张力的相互耦合将促使相邻巨型脂质体发生生长竞争产生结构失稳。基于此巨型脂质体生长的微纳米力学机制,报告人利用岛状磷脂膜结构并引入自由边界,降低膜张力和耦合作用,调控巨型脂质体电形成法生长的尺寸,建立了尺寸可控、可悬浮转移的巨型脂质体制备方案,为巨型脂质体生长变形和应用的相关研究奠定力学研究基础。报告人同时将介绍巨型脂质体生长变形研究与课题组纳米药物设计和细胞力学研究方向的关系及起到的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研究所“卓百副教授”邵丽华作题为《多孔材料的力电耦合性能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多孔金属同时具有“电/力”和“力/电”转换的“类压电效应”,其应变能/质量密度和灵敏度比压电陶瓷高两个数量级。微结构材料在多场耦合作用下展现出的优异的力电耦合性能使其在新型轻质高效驱动器和传感器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工程力学系阳生有教授作题为《软材料多物理场耦合下的大变形理论和稳定性研究》的报告。讨论非线性理论用以描述软材料的非线性响应,如何构建多场耦合大变形下的应力平衡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等。同时,建立稳定性准则描述软材料在失稳阶段的非线性力学行为,为提高器件的可靠性设计和能量转换效率提供理论支撑。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