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2日
2020年12月14日,中国力学学会第111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在杭州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钱塘科技创新中心、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60位力学科研工作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沙龙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玉丽教授主持。中国力学学会专职副秘书长汤亚南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冯雪教授分别致辞。他们对积极参加沙龙活动的青年人才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希望通过青年沙龙促进力学青年学者的相互了解与科研合作,进一步推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
本次活动共邀请了11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少鹏教授、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陈颖助理研究员、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付浩然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宋吉舟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锐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张一慧教授作题为《非常规网状软材料力学》的报告。报告围绕力学驱动的非常规网状软材料的设计与制造展开介绍。一方面介绍受生物体胶原组织微观构造启发而建立的仿生软材料设计,另一方面介绍在周期性网状材料中引入任意曲线微结构和复合微结构的多级点阵设计概念, 最后介绍所发展的网状软材料在医用支架、生医器件等领域的应用。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托举人才、浙江大学李铁风教授作题为《智能软材料的力学建模与机器人系统设计》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由电驱动人工肌肉及智能水凝胶为材料基础,通过力学建模指导新型器件与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例举深海软体机器鱼、水凝胶驱动器件等几类软体系统,分析其中的系统设计与相关力学问题,并探索其在实际任务中的应用。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托举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卢同庆教授作题为《韧性水凝胶的疲劳研究》的报告。报告介绍了近些年课题组在韧性水凝胶疲劳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第一代、第二代韧性水凝胶的疲劳性能研究、韧性水凝胶的疲劳机理分析以及抗疲劳水凝胶的设计方法。
北京大学特聘研究员易新作题为《受限细长柔杆在弹性空间内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报告。针对弹性细长杆—生物囊泡这类由一维杆件和二维膜壳构成的组合弹性结构,创建了描述该系统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框架。针对受限开口和闭口细长柔杆,考察柔杆的弹性性能与长度对系统力学行为和构型演化的影响。该研究工作为调控细胞形状,阻碍丝状病毒侵染细胞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实验室王鹏飞研究员作题为《智能驱动材料与可变结构技术》的报告。介绍针对未来卫星在体积、重量、功耗、成本等方面的苛刻约束,基于高度可控的新型智能驱动材料和柔性传感技术,并结合刚柔复合设计、多稳态结构设计、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3D/4D打印等手段,开展可编程、可组装、可重构且具有自感知能力的空间智能结构技术研究。
浙江大学贾铮教授作题为《具有优异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离子导体》的报告。报告介绍两种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离子导体(1.疏水型离子液体凝胶;2.全固态离子导电共聚物),并探讨其力学性能、增强增韧机理、导电性能、和可加工性(3D打印)等特性。最后,本报告还将介绍多种基于以上两种离子导体的离子器件(ionotronic devices),包括应变传感器、离子皮肤、纳米摩擦发电机等,展示离子导体在软体机器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托举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徐光魁教授作题为《A unified self-similar hierarchical model for cell rheology》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一个细胞多级结构模型来包含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骨架的基本结构力学响应。模拟结果证实该模型可以再现细胞流变学的所有标度律特征,以及细胞在静态或预应力荷载下的应力硬化现象。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自相似多级模型,该模型能够捕捉蠕变柔度随时间的标度律特性或复模量随频率的标度律特性。
北京航空航天李宇航副教授作题为《基于人体生物特性的柔性器件力/热舒适性与安全性设计理论研究》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考虑人体生物特性下柔性器件-人体皮肤组织集成系统的传热与热力耦合理论模型,基于神经动力学研究器件对人体舒适性影响,并针对电子器件短路等快速升温问题提出高效散热基体设计方法,为柔性器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