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第二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9日

2021423日至25日,第二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研讨会在江苏苏州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共同主办,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来自全国31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等离子体领域专家、老师和学生,总计近一百位参会人员共聚一堂,分享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其在产业上的相关应用。

四月的苏州,万物回春,山清水秀。得益于我国优秀的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工作,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此次会议,是疫情发生后,本领域专家学者首次在线下会议上,面对面地交流。本次会议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共同探讨低温等离子体、复杂等离子体中亟需解决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通过此次会议举行期间细致高效的研讨,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进一步加深了交流与沟通,凝练了低温等离子体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使得本领域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更加顺利、深入地进行。

本次会议得到了全国低温等离子体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由于两会合办,参会人员达近百位,规模超过第一届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讨会和历届全国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研讨会。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宋远红教授、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蒲钔老师、中科院物理所李定研究员、哈工大王晓钢教授等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德芬为本次会议致开场辞。开幕式由苏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吴雪梅部长主持,会议联合执行主席由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冯岩教授担任。

会议分为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两大部分进行,包含低温等离子体基本理论模型、低温等离子体基本数据库、低温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低温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方法、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的教材及国际交流、低温等离子体实验诊断、复杂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理论及模拟,共八大主题,29个报告。

第一大部分的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会议围绕螺旋波等离子体、容性耦合等离子体、低气压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和介质阻挡放电等内容及相关交叉学科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来自北京印刷学院的刘忠伟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的陈光良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的何斌研究员、东华大学的郭颖教授和杨唯老师、大连理工大学的张权治副教授、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孟显副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的韩若愚副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的张恒副教授,以及空军工程大学的朱益飞老师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内容丰富的报告,涵盖了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及相关数值模拟手段、模拟结果的介绍等。被邀请专家准备充分,报告内容翔实,涉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其中可能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会代表讨论热烈,畅所欲言。

在第二大部分的复杂等离子体物理报告中,来自东华大学的杜诚然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的叶生毅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汪友梅教授、中国民航大学的孔伟副教授和南通大学的李威老师等专家分别作了微重力环境、行星际尘埃、外加电磁场环境等一系列不同复杂环境中尘埃等离子体的理论基础进展、相关物理特性研究、数值模拟分析、实验结果和未来产业应用等精彩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共同针对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结合会议的两大部分八个主题的报告内容,与会专家、学者们针对低温等离子体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与国家重大需求进行了集中深入的讨论。讨论中涉及的热点话题包括低温等离子体物理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生长点,复杂等离子体物理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如何利用太空尘埃等离子体解决星际探索的部分关键技术难题,以及低温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与材料、化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等。大家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与思考,并进行了热烈充分的科研商讨和意见交换。在会议总结阶段,宋远红主任强调了夯实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基础对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基础研究对于产学结合和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王晓钢教授强调了等离子体基础学科,尤其是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的发展更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指定研究计划,团结不同分支的研究人员,充分研讨后好好凝练下一步重要的科学问题。

本次研讨会圆满完成了拟定的议程,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提供了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针对国内外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的新进展、新方向,会议加强了高校、研究院所科研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凝练了低温等离子体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促进了我国低温等离子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坚定了代表们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提出低温和复杂等离子体物理相关领域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并进一步明确了本领域相关研究的长远发展方向。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