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第十二届南中国海海啸国际研讨会(SCTW 12)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7日

由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力学学会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南中国海海啸国际研讨会(The 12th South China Sea Tsunami Workshop)于2022113-14日顺利举行。考虑到疫情影响,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新加坡国立大学Philip L-F Liu院士和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桦担任本次线上会议的共同主席。李家春院士参会并指导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本次会议得到国内外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积极响应。在两天的学术交流中,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希腊、俄罗斯、英国和中国(大陆、台湾、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者及其指导的研究生共做了50个学术报告,其中16个为30分钟的邀请报告。线上参会人数逾95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Philip L-F Liu院士做了题为论有限波高孤立波的报告,指出现有的基于摄动方法给出的孤立波解析解在描述速度场时存在缺陷,建立了一个新的封闭形式解,给出的波高条件下孤立波波峰下的速度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同时指出了未来非线性水波理论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

著名海啸科学研究专家Costas Synolakis博士系统地介绍了20201030日发生在Samos岛(爱琴海)的地震海啸灾后调查,报道了这次海啸在爱琴海若干岛屿上海啸爬高和淹没流速的观测分析结果;指出即使对于一分钟上升约1m的海啸过程,淹没水线附近的流速可高达2.5m/s。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Harry Yeh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利用大型离心机开展海啸淹没过程中海岸沙质基础的不稳定性问题,利用40g重力环境实现1:40缩比模型同时满足重力相似与粘性相似,首次报告了新近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不可渗透下垫面对上部土体不稳定性的影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Ignacio Sepulveda博士系统地阐述了基于概率的海啸灾害评估方法(PTHA),提出了将海平面上升和潮位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量化方法,给出了将PTHA应用于南中国海海啸风险评估的技术途径。美国罗特岛大学Stephan T Grilli教授介绍了20181222日印尼喀拉喀托火山(Anak Krakatau喷发激发海啸机制的基础研究,基于仔细的火山口地形测量建立了火山口侧壁崩塌激发海啸局部三维数值模型和海啸波传播的平面二维模型,指出在该火山海啸事件中相对较小尺度的侧向火山崩塌是一个重要且难以预测的海啸源。

日本东北大学Hitoshi Tanaka教授系统地总结了2011日本东北地震海啸后日本沿海地形地貌的变化,数值分析了海啸波诱导的床面边界层流动,发现海啸波边界层厚度比淹没水深小得多且由于大速度梯度导致床面切应力高,指出采用定常流动得床面摩擦系数将低估海啸作用下床面切应力。日本京都大学Nobuhito Mori教授拓展了概率性海啸灾害评估方法(PTHA),建立了包括概率性地震灾害评估(PSTA)、多类损失和人员疏散模拟等基于随机相位方法的多灾害评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日本南海和东南海海沟(The Nankai-Tonankai Trough)潜在的地震海啸灾害评估,给出了高知县(Kuchi)某区在地震和海啸联合作用下建筑物受灾分布图。日本中央大学Taro Arikawa总结了日本在海啸减灾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数据库的人员紧急疏散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及其验证;通过三个典型沿海城市的演练验证,表明采用该海啸人员疏散决策支持系统可有效降低直接遭遇海啸人员,如Katsuura City4000人中遭遇海啸的人数可减少10%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王晓明博士介绍了以新西兰Alpine 断层Mw8.2地震激发Tekapo 湖水体振荡(Seiche)为例,采用 COMCOT 开展了数值分析,发现湖水的大幅振荡主要与地震低频且能量较低的地面水平运动相关,地面水平运动的高频分量和垂向运动对湖区振荡贡献较小。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计算数学与数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Viacheslav K Gusiakov教授、Andrey Marchuk教授和Tatyana A Voronina博士分别报告了他们在世界海啸数据库、 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数值求解浅水方程的海啸传播快速数值模型、基于DART浮标数据反演重构地震海啸源的最优浮标选择方法。

北京交通大学聂冰川博士报告了风暴潮风险评估研究工作进展,介绍了考虑潮汐、波浪等共同作用的风暴潮数值模拟方法,指出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背景下我国极端风暴潮灾害研究的迫切需求和需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中国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侯京明系统地介绍了正在实施的我国自然调查中海啸相关部分的工作进展,包括历史海啸事件调查、风险评估和分区,可为未来海啸预警和减灾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中山大学李琳琳博士评述了南中国海南北部古地震海啸事件。来自台湾和澳门地区的Cheng-Hsien LeeTso-ren WuPeter H-Y Lo和施华斌等教授分别报告了在密实堆放条件下水下散体圆柱的临界滑移角、基于流变模型的水中散体运动与海啸三维数值模拟和孤立波与N-波作用下结构物附近泥面运动响应、海底滑坡海啸的两相SPH数值模拟等研究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中国NFSC-新加坡NRF)的资助下,上海交通大学刘桦、浙江大学刘海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Philip L-F Liu等组成的海啸联合研究小组在本次会议上介绍了在海啸水动力学、南中国海海啸预警方法、海啸灾害评估方法、海底滑坡海啸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南中国海海啸国际研讨会(South China Sea Tsunami Workshop)于2007年由Philip L-F Liu院士发起,已分别在台北(2007)、上海(2008)、马尼拉槟城(2009)、班达亚齐(2011)、北京(2012)、新加坡(2013)、台中(2014)、长沙(2015)、青岛(2017)、新加坡(2018)、杭州(2019)举行了11次会议。该会议已成为亚太地区海啸科学研究的系列学术交流平台。2022115日发生了汤加海底火山喷发,激发了区域性的海啸。由于该海啸源复杂,有关该海底火山海啸的力学机制、灾害调查与分析等已引起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这无疑将是下一届会议的研讨热点。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