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首页 > 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 固体力学

2022年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7日

2022年,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在新冠疫情仍十分严峻的特殊形势下,在中国力学学会的指导下,积极、平稳地开展了各项工作,组织或参与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学术活动,联合其他分支结构以新颖的形式开展了“党建强会”系列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固体力学学者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较好地促进了固体力学的发展,为推进专业委员会委员、各专业组成员和力学同行们一起了解固体力学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2022年的亮点工作

2022年,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新要求,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克服困难成功主办了“开沅讲坛”首场报告会,在线上主办了“中国力学大会2021+1·固体力学分会场”,取得了广泛与积极的学术影响。

1、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成功主办“开沅讲坛”开幕式暨首场学术报告会

“开沅讲坛”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固体力学科学家与教育家、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创始人叶开沅先生而创办,取自“上善若水、源远流长”之意,也涵盖了“叶开沅”先生的名字,旨在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力学学者就学术前沿的创新思想、方法、技术与成果等开展学术交流,来引导青年学者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力学科学家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科学家精神和提升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本领。在此基础上,经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申报、中国力学学会推荐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七部委组织认定,“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于2022年5月获批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沅讲坛”原在郑晓静院士提议下由兰州大学湍流—颗粒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其后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加入,已主办15讲。现经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又和院士提议,并报中国力学学会批准,从本讲开始,“开沅讲坛”将改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和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共同承办,讲坛序列号顺延。

2022年6月10日上午,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开沅讲坛”暨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系列活动开幕式成功举办。开幕式暨首场学术报告会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设立主会场,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设立分会场,800余名师生线下参加了会议。同时还采用网上直播平台向全国推送,系统显示有6700多人线上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王记增教授主持。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郑晓静院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辞,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黄宁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力学学科负责人周又和院士代表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致辞。会议邀请国际著名计算力学家、美国辛辛那大学刘桂荣教授作首场报告。

郑晓静院士在致辞中对“开沅讲坛”升格到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和经中国力学学会推荐、兰州大学力学学科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表示热烈祝贺,对刘桂荣教授应邀作首场学术报告以及他长期以来对国内力学事业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在简要介绍了刘桂荣教授在计算力学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后,郑晓静院士高度肯定了首场报告会以“计算力学”为主题来推进力学发展的主旨,指出计算力学作为力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与研究范式,对力学学科的自身发展、对其他学科的辐射以及对工程应用的支撑引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她肯定“开沅讲坛”系列学术活动意义深远、内涵丰富,相信广大力学工作者能够通过这一学术交流平台获得满满的收益。

黄宁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在致辞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对中国力学学会及学界的长期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学院将以承办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开沅讲坛”暨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引导青年学者传承和发扬以叶开沅先生、周又和院士、郑晓静院士为代表的兰大力学学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提升开展科学研究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他代表学院对刘桂荣教授应邀作首场学术报告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

周又和院士在致辞中特别感谢中国力学学会以及广大力学前辈与同仁的长期大力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指导和支持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随后,他简要回顾了兰州大学力学学科自叶开沅先生开创后的奋斗历程、学科当前在超导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高性能非线性定量求解方法以及大型科学仪器研制等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特色研究工作。最后,周又和院士对刘桂荣教授在兰州大学力学学科计算力学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所给予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其作“开沅讲坛”升格后的首场学术报告表示热烈的欢迎。

随后,刘桂荣教授以《Smooth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为题作了100分钟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他结合自身多年来开展计算方法科学研究的经历与体会,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目前计算力学面临的挑战、可能的发展方向与突破途径以及他本人与研究团队为开创这一前沿研究所做出的大量尝试与努力,包括光滑有限元的发展背景与动机、技术途径、特色与优势以及应用拓展等。刘桂荣教授的学术报告高度概括了计算力学的前沿现状、发展需求和成功应用的典型例子,不仅含有提升固体力学计算有效性的判断方式,而且还成功地拓展到流体力学和生物力学等领域难以实现的典型例子。他用生动直观和简练朴素的语言介绍将这一高度数学化的问题讲解的清晰明了,使听众享受到了一次难得的科学家如何开创新研究、追求完美的学术盛宴和科学家精神教育。

                                             

upfile

报告结束时,已是刘桂荣教授所在美国的深夜,面对参会人员的踊跃提问,刘教授仍一一作答,全程持续两个半小时。

随后,在主会场,周又和院士对现场240多名师生,就这次学术活动给予了简要总结。他指出,刘桂荣教授的报告内涵丰富,研究工作为计算力学的前沿,探索拓展出了一条很好的新途径,成果丰硕,所建立的定量求解方法无论在准确性和效率方面,还是在向纵深与更大领域拓展方面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刘桂荣教授的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我们将通过“开沅讲坛”这一平台,邀请更多著名学者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以促进我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以胸怀祖国、崇尚科学、开拓进取、时不我待的科学家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来推动和提升我们的工作。最后,周又和院士热切期盼大家能勤于思考、勇于发现、敢于挑战和善于突破,为提升个人能力、推动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乃至促进国家科技进步而不懈努力奋斗。

2、成功组织“中国力学大会2021+1——固体力学分会场”

本次会议积极响应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神,以“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高性能”为主题,聚焦固体力学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成果与前沿工程技术“卡脖子”难题对固体力学的需求,通过高水平的特邀报告来进一步促进我国固体力学的国际影响力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的提升。

会议全程由8个特邀报告组成,分别由7位院士(团队)和1位国家杰青分别报告他们的最新成果或前沿需求。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杨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张统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李建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魏悦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红卫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成都大学校长、四川大学王清远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带头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教授应邀出席本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周又和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4位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申胜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仲政教授、天津大学汪越胜教授分别主持了8场学术报告。正是这些前沿科学研究的特邀报告,吸引了包括西部超导公司张平祥院士等在内的680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线上会议,并参与了互动交流环节。

周又和院士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会议主旨,阐述了“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高性能”这一会议主题。他指出:创新发展那就是要在研究领域上有新拓展,在理论、方法与技术这三方面有新突破,从而实现高性能成果这一目标追求。随后周又和院士简要介绍了会议的议程与8位报告人以及5位主持人,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对8位报告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统一院士在题为《Thermal Stability in Nano-grained Alloys》的报告中针对实验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研究纳米晶合金热稳定性的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与定量分析方法,并基于此理论预测途径定量揭示了一系列重要实验现象的晶界热稳定规律以及提升材料力学性能的技术方案。李建刚院士在题为《从中国聚变工程堆的设计看对力学的需求》的报告中介绍了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在中国聚变堆工程设计中所做出的创造性系统工作,以及其中仍待解决的大量力学难题,并呼吁广大力学工作者积极为我国聚变工程堆的设计建造贡献力量。翟婉明院士(部分内容由西南交通大学赵鑫研究员代讲)在题为《中国高速铁路的轮轨磨耗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一套定量分析高铁轮轨纵向与横向不均匀磨耗的力学模型与实验实施方案,进而揭示了轮轨磨耗的产生机理与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早期预警与防治技术,为中国高铁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理论指引与技术保障。王清远教授在题为《焊接与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的长寿命疲劳行为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超长寿命疲劳的检测方法与技术,疲劳失效的微观机理,以及缺陷对疲劳的定量影响与相应的可靠性设计方面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杨卫院士在题为《纳米尺度的固体—极致强度与弹性》的报告中介绍了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研发的、已被国内外多所高校采用的高性能纳米尺度实验装置,以及在金刚石的极致硬度和强度、纳米冰纤维的极致弹性等方面取得的前沿研究成果。胡海岩院士(由北京理工大学田强教授代讲)在题为《大型柔性空间结构的展开动力学—建模、计算与优化》的报告中介绍了研究团队在航天天线展开的结构柔性部件与空间结构间隙运动中的动力学建模、以及大型空间结构的展开动力学分析计算方法与优化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赵红卫院士(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吴巍研究员代讲)在题为《粒子加速器高场超导磁体及其力学性能研究需求》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研究团队在高性能大型粒子加速器超导磁体的设计制造、测试技术以及运行安全监测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以及力学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包括与兰州大学周又和团队的合作)与仍待解决的关键力学问题。最后,魏悦广院士在题为《多尺度固体的跨尺度力学行为》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所提出的“自上而下”跨尺度力学理论、模型、计算分析方法、实验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阐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基本研究思路的内在关联与优劣,分享了对跨尺度固体力学研究发展趋势的思考。围绕这8个直面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在每一报告后展开了热烈讨论,相互交流了各自的思考与见解,并表达了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的意愿。

周又和院士在总结发言中,首先代表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向8位特邀报告人的高水平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国内外广大力学同仁长期以来对中国固体力学事业的发展与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并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继续加以关心、帮助和指导。同时,他指出本次会议的8个特邀报告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深入生动地诠释了“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高性能”这一会议主题,相信广大参会人员能够从中获得满满的收益。随后,周又和院士对这8个报告或科学研究的共性特征进行了简要归纳,即“四个求”。一是要知道“需求”,就是要从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中发现问题;二是要有“追求”,就是要敢于攻克所面对的科学技术难题;三是要善于“寻求”,就是要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途径以取得突破;四是要小心“求证”,就是要对所得研究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并知晓成果的适用性与价值所在。最后,周又和院士指出在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中存在着大量需亟待突破的“卡脖子”固体力学问题,固体力学的未来发展天地广阔且大有可为,热切期盼广大青年学者能够为中国固体力学事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最后,周又和院士宣布此次固体力学分会场会议圆满结束。

二、分支机构内部建设情况

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以及下属各专业组于2022年度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内部学术交流与党建强会活动,积极参与了多项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教育普及活动,以及 “中国力学大会2021+1”多个分会场和专题讨论会的组织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内部建设效果。

以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组为例。2022 年10 月16 日上午,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之际,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工作组党建小组组织党员委员和相关师生以线上形式一起观看学习了大会开幕式,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二十大报告。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工作组的委员和相关师生在聆听二十大报告之后,对党领导下今日中国之光辉成就纷纷表达了感慨、赞叹和自豪,对明日中国之灿烂前景也充满了自信和期待。作为力学学科科教一线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中特意提到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等相关内容也感到特别振奋,纷纷表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立足自身岗位,立德树人,科研攻关,为科教兴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工作组在2022年度组织开展了多项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例如,2022年11月-12月,他们负责组织2022年“医学中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仿生材料力学”分会场,旨在交流生物材料与仿生在医疗新技术、新装备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2022年11月19日,他们主办了第22期山东省青年科学家沙龙-仿生力学前言进展高级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

为了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专委会波动力学专业组联合江苏省力学学会、江苏省暨南京市航空航天学会于 2022年11月12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举行了第三届超材料力学大赛。来自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近二十所高校的34组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本届超材料力学大赛参与人数多、参赛学校覆盖面广、创新性强,波动力学专业组通过参与主办本次大赛,在培育青年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及促进力学与材料、电磁、声、热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upfile

三、分支机构本年度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本年度,尽管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固体力学专业委会下属的各个专业组仍成功组织或参与组织了多项较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固体力学在解决具有国家重要需求与重要科学影响问题中的学术影响力。具体的几个典型学术交流活动实例如下:

1. 成功组织“中国力学大会2021+1”多个专题研讨会

2022年11月5-10日,中国力学大会2021+1以线上形式召开。断裂与疲劳专业组组长王清远教授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专业组组织了“断裂、疲劳与损伤力学”“实验固体力学”“塑性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等3个专题研讨会。其中,断裂、疲劳与损伤力学专题研讨会,共安排了25个报告(11个邀请报告和14个口头报告),内容涉及固体力学领域断裂、疲劳与损伤的本构理论、破坏机理、多尺度力学行为、新实验与计算方法,新结构的力学设计理念、安全寿命评估以及在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和大会官网直播平台共计3161人次关注和聆听;“实验固体力学”专题研讨会安排了33个报告(5个邀请报告和28个口头报告),内容涉及疲劳与断裂领域实验方法、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的进展,以及在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工作,601名专家/学者参与。

2022年11月7-8日,波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周萧明、王毅泽、张春利、辛锋先等共同组织了“智能材料与超材料力学—超材料力学”专题研讨会。研讨会包括10个邀请报告、17个口头报告,内容涉及声/弹性波超材料、机械超材料、多功能超材料/超结构、声子晶体超材料、计算超材料、数字超材料、主动/智能超材料、非线性超材料等。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20家单位的27名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共计1040位专家学者线上参会。本次研讨会气氛热烈,深入探讨了超材料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加强了国内超材料力学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对波动力学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022年11月8日,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工作组负责组织了中国力学大会2021+1面向临床疾病诊疗的生物力学专题研讨会MS49分会场,会议共安排了7个邀请报告,20个口头报告,内容涉及心脑血管、呼吸、骨关节、软组织、眼耳鼻等多种疾病及其临床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的探讨。来自18个单位的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参会人数达700人次。

2、成功组织第二十一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2022年8月22-24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学会副理事长冯西桥教授担任大会副主席,学会专职副秘书长汤亚南老师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断裂与疲劳专业组组长王清远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会议共收到报告摘要近400篇,参会代表达620人,在线观看会议直播达6.6万余人次。会议设立了大会邀请报告和分会场研讨等活动,邀请了10位在疲劳与断裂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做大会报告,学会常务理事、断裂与疲劳专业组成员康国政教授以 “形状记忆合金热-力耦合疲劳行为研究”为题进行了大会主旨报告。

专业组组长王清远教授代表学会接会旗,下届会议将于2024年由中国力学学会在四川成都举办,由四川大学和成都大学承办。

3、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复合材料力学与工程研讨会

由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委会复合材料专业组,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专业委员会、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复合材料力学与工程研讨会于2022年8月19日至21日在大连成功召开。大连理工大学前校长程耿东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贾振元院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叶金蕊常务副秘书长,以及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7家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共160余人参加了会议。

upfile

会议由大连理工大学刘书田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果立成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郑锡涛教授担任共同主席,张永存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开幕式由刘书田教授主持,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叶金蕊副秘书长、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贾振元院士、程耿东院士分别致辞。

此次复合材料力学与工程研讨会专门邀请了国内从事复合材料结构及力学研究的院士、学者和航空航天企业的核心专家出席并做特邀报告,就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进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重大工程需求进行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贾振元教授就“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机械加工中的力热行为与损伤抑制”做了大会报告。贾振元教授高屋建瓴的学术报告揭开了这场学术盛宴的序幕,接下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卢天健教授、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周徐斌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李刚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郑锡涛教授、重庆大学付绍云教授、清华大学姚学峰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梁军教授、同济大学黄争鸣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玉丽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雷红帅教授等知名学者分享了各自在复合材料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和深刻学术见解,讨论了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领域关于复合材料及结构力学的应用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本系列研讨会的特色是专门安排了自由提问交流环节,参会专家学者现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探讨了复合材料力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交流了各自的研究心得。     

第六届全国复合材料力学与工程研讨会以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武器装备等重大工程领域对新型复合材料的需求为背景,旨在为相关学者和工程技术专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重点针对新型复合材料及结构研发与应用中的关键力学问题开展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启迪学术思想、迸发学术灵感,促进我国复合材料力学与工程科学的发展,从而为我国高端装备研发提供智力支撑。本次大会成功邀请了航空航天相关研究所复合材料力学领域的众多工程专家,以及国内复合材料领域著名的高校学者,实现了复合材料力学“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交流,为未来航空航天领域的复合材料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我国复合材料力学及相关工程科学的同步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成功参与组织了“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国际大讲堂”系列活动

波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成员单位之一的天津大学力学系“波动力学与控制”实验室承办了“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国际大讲堂”活动。自2022年1月26日第一期大讲堂开始,截止11月底已成功举办33期,邀请到了法国里尔大学Bahram Djafari-Rouhani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Massimo Ruzzene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Pierre A. Deymier教授、英国牛津大学Alain Goriely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Oliver B. Wright教授、香港科技大学Ping Sheng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Guoliang Huang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此项活动为加强国内外波动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党建和思想政治引领

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十分重视党建工作,一直将其作为本分支机构组织建设提质提能的重中之重,强调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轴运转。

即将过去的2022年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必将成为极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值此特殊历史时刻,为了让固体力学工作者能结合自身的专业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与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

该活动于2022年10月12日在线上举行。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党小组组长、主任委员、兰州大学周又和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戴兰宏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党委委员、常务副秘书长汤亚南,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党小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段慧玲教授,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党小组组长、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以及三个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委员等60余位专家学者在线出席会议。会议由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汪越胜教授主持。

upfile

会议由周又和院士致开幕辞,他首先感谢中国力学学会对此次活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并对三个委员会以及所有与会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他认为,在即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际,中国力学学会党委决定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非常有意义。作为中国力学学会的重要分支机构,由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牵头,联合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和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此次主题活动很有新意。力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卡脖子”问题都与之相关,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促进力学学科前沿发展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思想进步,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提升力学专家的凝聚力,团结一致服务国家建设。

随后,孟庆国研究员作了题为《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科研工作能力,促进力学学科发展》的报告。孟庆国研究员首先带领与会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好几个重要着力点;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而后,孟庆国研究员带领与会人员继续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月28日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讲话,内容包括:第一,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第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坚持系统观念;第五,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最后,结合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力学学科发展,孟庆国研究员从“理解和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如何提升科研工作能力、促进力学学科发展”等方面分享了学习心得体会。 

接下来,王建祥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拔尖人才培养中力学教学的一点思考》的报告。他首先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然后,重点围绕自身在力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结合给北京大学“周培源书院-力学拔尖计划2.0”的学生讲授“材料力学”课程过程中的具体实例,从“背景与形势”、“力学教学的定位”、“力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个人的教学体会”等几个方面分享了个人多年来的力学教学经验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在讨论环节,周又和院士、孟庆国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杨迪雄教授、清华大学刘彬教授等分别与王建祥教授就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数学在力学教学中的作用、拔尖班特色课程大纲,以及如何发挥力学教学对原始创新思维的培养作用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会议第二阶段,与会人员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自由讨论。戴兰宏教授、天津大学亢一澜教授、孟庆国研究员等结合此次会议的两个报告和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从如何加强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如何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如何在交叉学科和问题导向的研究中迈出科研舒适区,让力学学科更有声音、更有魅力,积极分享了自身的工作体会和心得感悟。

会议最后,周又和院士和段慧玲教授分别做总结致辞。周院士和段老师均表示,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牵头,带领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和力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此次“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的意义重大,大家都收获颇丰,并感谢三个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认为这种专委会和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主题活动的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不仅促进了各专委会和工作委员会之间的沟通,而且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可以基于不同的工作背景、从不同工作角度进行分享和交流,对参会同仁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希望学会未来能继续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加强交流、共同进步,进一步推动力学学科向前发展!

五、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计划。

1、于2023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第十届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暨固体力学前沿挑战研讨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围绕固体力学前沿领域中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难题,审视固体力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讨固体力学新的发展方向,以期推动我国固体力学的持续发展。会议将特别邀请国内外固体力学领域知名学者作引导性报告,就固体力学发展前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研讨。

2、于2023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坚定科教报国信念”党建强会特色活动。用以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坚定科教报国理想信念。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探讨集聚力量进行固体力学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交流固体力学的最新进展与前沿动态,加强固体力学领域的学术合作。

3、于2023年7月-9月期间由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组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以科普讲座、科普漫画等形式继续积极参与到中国力学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开展的科普宣传工作中。

4、于2023年9月继续由波动力学专业组承办原定于2022年度召开的“第一届力学波动前沿与应用研讨会”。预计人数规模约100-150人,会议主要目标是交流与研讨波动前沿与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波动力学科研人员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聚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推动波动力学学科不断创新发展。学术议题包括但不限于:波动力学基础理论进展;波动力学多学科交叉研究进展;波动力学学术前沿进展;波动力学重大工程应用进展;波动器件与测试技术进展。

5、于2023年9月-10月在湖北武汉举办由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和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联合承办的“极端环境下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研讨会”。以促进极端环境下先进材料于结构力学领域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繁荣极端环境下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研究。

6、于2023年10月-11月由断裂与疲劳专业组组织承办“损伤与断裂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讨会”。

7、于2023年11月-12月由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组承办第五届“医学中的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用以深入讨论生物力学和仿生生物材料、生物制造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先进传感等在医学新技术与新设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总结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与会专家将深入讨论前沿交叉科学问题、发展趋势并形成共识,为医疗器械原始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

8、于2023年11月-12月继续由断裂与疲劳专业组组织承办原定于2022年举办的全国“第八届疲劳专题研讨会”。

9、于2023年12月由生物材料及仿生专业组承办“医学中的新技术与新装备”国际学术会议“生物材料及仿生分会场”。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