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第24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在太原举行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22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交流共享世界范围内流体控制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2023年8月4—7日,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特大型工程运输车辆分会联合主办,太原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承办的“第24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在山西太原富力万达文华酒店举行。本届会议以“协同创新、永续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集结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学术界、产业界300余人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本次会议,共话中国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领域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国家杰青,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小康担任开幕式主持人。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祥,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昆明理工大学教授袁锐波,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特大型工程运输车辆分会理事长、燕山大学教授赵静一,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汤亚南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刘润祥副书记代表太原理工大学致辞,向远道而来的嘉宾和同仁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他指出,第24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很好地契合了当前科技形势,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广大专家学者建立更紧密的学术网络,加强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流控领域的前沿问题,交流研究成果,共享知识经验,以推动学术的进步和发展。致辞最后,他表达了希望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与山西各大高校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的愿望。

袁锐波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致辞。他指出,作为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领域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时刻保持敏锐的眼光,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知识不断创新和突破,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协同创新,永续发展”,希望通过搭建流控领域高端的、一流的、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了解和分享世界流控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创新成果。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愿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与政府部门、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赢,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竭尽全力。

赵静一教授代表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特大型工程运输车辆分会致辞。他指出,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虽然是个小众学科,但无论在哪个领域里,它都会展现出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优越。流体传动与控制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独特的优势与其他先进科学技术携手共进,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的发展竭尽全力。面向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特大型工程运输车辆分会致力于在打造特大型工程运输车辆领域专家智库、搭建学术交流服务平台、搭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平台上下功夫,期待与本次国际会议的专家同仁一起努力,持续推进特大型工程运输车辆行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汤亚南常务副秘书长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致辞。她在致辞中强调,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力学学会衷心期望各位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以科技报国的决心、自立自强的信心、坚持坚守的恒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科技支撑;衷心希望流控专委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国内外科技创新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还举行了区域主席、分论坛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证书颁发仪式。刘润祥副书记、汤亚南副秘书长为区域主席、分论坛主席颁发证书;王志华院长、彭熙社长为程序委员会委员颁发证书。

本届大会,邀请5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展现当前学术前沿动态和热点趋势,为业界从业者和学习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教授黄庆学作了题为《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推进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的报告,讲述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以及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冶金装备领域自主创新的现状与“卡脖子”问题。报告指出要建立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开放包容、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走出一条“材料—工艺—装备”全链条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高金吉作了题为《仿生人工自愈赋能机器自主健康》的报告,论述了从机器故障诊断“治愈”到“自愈”的发展趋势,提出仿生学研究的新领域——人工自愈,即将人和动物的自愈机制赋予机器,使机器储存、补充和调动自愈力以维持机体健康状态,包含自修复、代偿、自防护和自愈调控等技术。此外还介绍了基于人工自愈的流体机械辅助康复与自主健康系统及工程应用。

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大島伸行作了题为《Simulation of Bubbly Flows in Wall Boundary——Applications to Wall Shear Stress Reduction and Boiling Problem for Quench Process》的报告,介绍了通过开源软件和高性能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气泡流动,并以通过将气泡引入湍流边界层来减少壁面剪切应力,以及通过耦合气液相变和传热的方式研究加热床的沸腾问题这两个典型课题为例,介绍了其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严亮作了题为《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推进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的报告,围绕电磁驱动技术,通过驱动器复合磁极构型及其空间复杂电磁场作用机理这一核心、共性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介绍。

中国力学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社长彭熙作了题为《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mechatronics建设发展之路》的报告,介绍了《机电液工程学报》的基本情况、所获成绩、融合媒体宣传推广工作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显示出在期刊发展关键阶段,对过去经验的回顾与总结,对当下阶段的认识与研判以及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展现了对打造高水平期刊的不懈追求。

本次大会共收到百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论文投稿452篇,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最终录用289篇,录用率为64%,内容覆盖微纳流体控制及应用、环保与节能技术、流体力学研究、气动运动系统及智能控制、液压驱动与传动等热点方向,分10个分论坛进行报告。

本次大会特设圆桌对话环节,对话以“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教授刘昕晖担任主持;国家杰青、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华侨大学教授林添良,北京中冶迈克液压公司董事长卢山,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鄢然担任对话嘉宾,分享交流经验,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流体控制领域的应用方向、工程机械电动化大背景下流体传动与控制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液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如何运用AI技术对设备实现更精准的预测维护和优化等话题为推进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真知灼见。

本次大会特设同期活动“青年科学家科研故事分享沙龙”,活动由中国矿业大学谢方伟教授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付剑副教授、湖南大学邵海东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廖瑶瑶副教授、重庆理工大学渠达特聘副教授受邀出席活动并作了专题报告,20余名青年学者现场进行了交流。

本次大会特设同期活动“期刊与青年学者面对面沙龙”,活动特邀合作期刊负责人与青年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社长彭熙,太原理工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冀伦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刘淑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主任陶晴、副主编武红江,《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编审曹启花、编辑郭春妮,《应用力学学报》副编审史淑英,《工业计量》主编冯淑红,《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黄阳,《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编辑薄小玲、编辑杨鹏,《湖北理工学院学报》副教授张银凤等期刊代表,以及海南大学教授周腾、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张健等青年学者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沙龙。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副社长曹阳担任沙龙主持人。

同期活动“基金对话沙龙”由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朱革主持,国家杰青、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作了分享报告,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陈波、西北工业大学副研究员马尚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殷景飞、燕山大学副教授袁晓明、武汉科技大学讲师袁锐等专家、学者受邀出席活动。

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航大学教授祝世兴作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了本次大会的三大亮点与特色:一是本次大会在太原召开,太原深厚悠久的历史底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地理环境和氛围给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本次大会搭建了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领域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流控领域内的前沿技术问题,高度契合了大会“协同创新、永续发展”的主题;三是本次会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紧凑和谐,主旨汇报、分论坛学术交流、圆桌对话、同期活动精彩纷呈,围绕热点话题和前沿技术开展了深入讨论,满足了参会代表多视角、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upfile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