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学术动态

第十三届南中国海海啸国际研讨会在珠海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0日

2023年11月3-7日,第十三届南中国海海啸国际研讨会(The 13th South China Sea Tsunami Workshop,SCSTW13)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召开。本届研讨会由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澳门大学、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等共同协办。美国康奈尔大学Philip L-F Liu院士和中山大学李琳琳教授共同担任本次研讨会的主席。

本次会议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积极响应,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美国、日本、新加坡、阿联酋、菲律宾、希腊、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学者参会。

近60个精彩的口头报告就南海的区域活动构造、海域断层活动性、地震-滑坡-海啸链生灾害、海啸灾害评估与预警技术、古环境与古灾害、海岸带防灾减灾策略等海洋地质灾害前沿课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届会议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观测、新发现。

大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Philip L-F Liu教授针对2022年汤加火山海啸事件中气压波扰动导致的海水波动的现象,基于线性波动理论提出了理论解和数值解,探究此次罕见的全球海啸灾害事件的生成、传播过程,为解释和评估此类气象海啸灾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张培震院士基于多个综合地球物理科考航次结果分析,揭示南海北部陆架滨海断裂带和陆坡断裂带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多次发生强震,未来仍具有孕育强震、大震潜在能力,需加强对这些海域活动断层潜在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和预警工作。

著名地震和海啸专家、日本东京大学 Kenji Satake教授系统梳理了日本东部海域俯冲带地震灾害评估的新思路,结合地震历史资料、最新勘探挖掘、海啸沉积等历史和地质地球物理数据重构Kuril海沟、Japan海沟、Sagami海沟和Nankai海沟强震和巨震的复现周期,并指出可靠的地震灾害评估依赖更多的地质记录。

阿联酋迪拜扎耶德大学James Terry教授梳理了南海潜在海啸源,并重点提出火山活动、海底滑坡以及海域内部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台地和珊瑚环礁等未被重视的海啸源需加强研究,需提升对此类非典型海啸源海啸触发机制的认知并研发相应的预警技术。

美国工程院院士Costas Synolakis教授以2020年5月和10月发生在地中海东部爱琴海希腊Crete岛和Samos岛的两个微地震海啸(海啸波高较小)事件为例,通过对爱琴海若干岛屿海啸爬高和淹没的详细观测和灾后调查,展示了微地震海啸对沿岸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力,同时微地震海啸事件是测试当地应急响应系统是否可以准确利用预设模型数据库预测海岸洪水时空分布并及时发布预警疏散的理想案例。

新西兰地质和核科学研究所王晓明博士分享了新西兰火山海啸灾害研究的最新进展。英国Cardiff大学Usama Kadri教授研发了基于声波信号的全球实时海啸预警系统,可有效提升当前的海啸预警响应时间。同济大学张艳伟教授通过台湾高屏峡谷水深1265m和2425m的浊流观测剖析台风和地震对浊流的触发机制。在新模型新方法上,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谢培炜博士构建了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求解器的强非线性海啸波浪生成模型,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朱艺帆同学开发了并行色散海啸数值模型。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展厅,表示未来将积极寻求合作机会,通过多学科交叉联合科考共同探索南海海洋地质灾害的未知领域。

                                              

upfile


 

背景介绍:

过去15年的时间里,全球发生了多起破坏性极大的海啸灾害,包括2011年3月日本东北大海啸,2018年9月印尼苏拉威西帕鲁地震海啸和12月巽他海峡Anak Krakatau火山海啸,2022年1月汤加火山海啸,造成成千上万沿海居民的死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这些事件的发生展示了海啸生成机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全球海域防灾减灾面临很大的挑战。南中国海海啸会议的主题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在海洋探测/观测/监测新技术推动下,近些年学术界对南海及其周缘海域的灾害源头致灾机制认知、危险性评估、防灾减灾的技术水平均在不断提升,相信未来多学科不断深入的交叉研究将为此类海洋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链式触发机制和灾害预警等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南中国海海啸会议(SCSTW)最早由著名流体力学专家Philip L.-F. Liu教授于2007年发起,旨在建立南海及其周缘区域的海啸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最新在南海及全球海洋灾害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该会议极大的推进了南海区域海域地震、滑坡和海啸等海洋地质灾害评估能力、防灾减灾策略制定和预警技术水平,为提高该区域普通民众的海洋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海及其周缘地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灾害的灾害评估和预警工作,能更好的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地市的地区空间规划、城市管理以及提升海洋灾害防护能力。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