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8日
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首届力学交叉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力学学会联袂承办。本次会议吸引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1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
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浙江大学杨卫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监事长、北京理工大学胡海岩院士,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魏悦广院士,兰州大学周又和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郭旭院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方胜昔,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金科,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高存法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韩旭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冯文杰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石家庄铁道大学原党委书记杨绍普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康国政教授,宁夏大学副校长王青云教授,燕山大学副校长文桂林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宝音贺西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甄良,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卢天健教授、清华大学李俊峰教授担任会议共同主席,开幕式由卢天健教授主持。
大会荣誉主席胡海岩院士在线上发表致辞,他回顾了传统力学研究范式在工业革命中的卓越贡献,并特别强调了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力学前辈们在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尤其是国防工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希望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构建新一代力学人才培养体系、力学研究新范式等课题展开深入研讨,积极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甄良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参会的各位院士专家、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力学交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共享先进经验与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力学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共同探讨力学交叉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方向、新路径,携手推动力学交叉人才培养和自主创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俊峰在致辞中指出,力学有基础科学属性,其交叉人才的培养对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他呼吁与会专家深入探索力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为培养既能够引领世界科学潮流,又能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力学交叉型人才提供指导。
金科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强调,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直接关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方胜昔向长期以来支持江苏省力学事业发展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感谢。他指出,江苏正努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鉴于力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基础性核心地位,培养力学与交叉学科人才,是江苏实现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圆满解答的关键课题。
本次研讨会围绕力学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学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新时期力学教学内容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会议共邀请了15位国内力学领域专家作大会报告。大会报告由芮筱亭院士等多位专家主持。
杜善义院士和孟松鹤教授作题为《力学、交叉、复合》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杜善义院士从教六十周年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方面的卓越成就,提出并践行了坚持力学主导与工程科学思想、坚持交叉与融合开展科技攻关、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团队、坚持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
杨卫院士作题为《交叉力学-人才成长案例》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交叉力学的四大交叉领域:介质交叉、层次交叉、刚柔交叉、质智交叉,并通过讲述在这些交叉方向上对多名杰出青年学者的人才培养实践,生动展现了交叉力学研究范式及交叉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
郭万林院士作题为《力学交叉教育的一点实践思考》的报告。报告从学科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出发,生动阐述了力学的交叉属性,介绍了团队在固体力学和水伏智能科学等力学交叉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以及力学前沿交叉学科建设进展和人才培养成效。
魏悦广院士作题为《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体会与思考》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通过践行因材施教,确保研究生创新的相对独立性等培养思路,成功培育出一批专攻学科前沿重大难题的精专人才,以及擅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交叉型人才,充分体现了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
周又和院士作题为《关于交叉力学研究特征的若干思考与实践》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团队在交叉力学前沿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与装置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总结了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
大连理工大学郭旭院士作题为《从智算力学看数智时代的力学人才培养》的报告。报告指出,智算力学是人工智能与计算力学深度融合所催生的现代计算力学形态。针对智算力学的交叉人才培养,报告提出了要坚持数理与数据双力驱动的策略,并强调了坚实数学基础、算法黑箱的破解以及工程仿真软件的重要性。
除6位院士外,本次会议还邀请到9位教授作大会报告,分别为李俊峰教授的题目为《力学为基础的工科专业培养新探索-以清华航空航天类为例》的报告,卢天健教授的题目为《学科交叉引领、科教融汇促教:力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报告,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的题目为《培本固源,笃行秀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拔尖计划简介》的报告,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教授的题目为《北京理工大学工程科学实验班教学与实践》的报告,康国政教授的题目为《力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恒安教授的题目为《力学教育和交叉人才培养实践》的报告,华中科技大学李振环教授的题目为《华中科技大学力学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同济大学李岩教授的题目为《一班两专,力航融合:同济大学大飞机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徐峰教授的题目为《AI赋能的学科交叉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报告。
在周又和院士的主持下,众位专家就力学交叉人才培养的难点、重点和痛点进行了充分交流,并针对各自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针对力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中的系统性专业性与交叉性、生源质量提升、本科生跨专业培养方案、交叉学科新型研究范式,以及综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等热点问题,与会专家纷纷提出了独到的体会和见解。杨卫院士进行了总结,并针对研讨提出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回应与解答。
本次首届力学交叉人才培养研讨会以前沿探索、工程应用、交叉拓展等多维度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新一代力学人才的问题,促进了力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新范式方面的思想交流和智慧启迪,并为力学在拓宽知识新边界以及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新引擎作用提供了宝贵指引。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cstam.org.cn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