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理事会

首页 > 关于学会 > 理事会

周鸣鸂

发布日期:2010-01-01

(1910 — 1995)

 

   周鸣鸂,固体力学家和教育家。长期致力于应用力学和航空航天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创办和发展了工程力学专业,对军事工程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鸣鸂,原名明鸂,又名明溪。1910年12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曾中举人,后留学日本。周鸣鸂家中藏书甚丰,他从小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阅览过《天演论》、《饮冰室文集》、《世界名人传记和图像》等书。13岁时入南通中学学习,求知欲与日俱增,尤其喜爱自然科学,常挑灯读书至深夜。面对近百年来的国耻民恨,他立志专攻科技,振兴中华。1929年在扬州中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唯一被免试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学习的机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周鸣鸂兴趣广泛,除攻读主课外,还广泛阅读了鲁迅、邹韬奋、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和各种世界名著。这对他了解社会和接受进步思想起了积极作用。1931年,他因家事和国事的忧扰而病休了一年,1934年,周鸣鸂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指导学生材料力学实验、大地测量、工程设计等课程。
  1935年,周鸣鸂赴美国留学。他在一年内修完了14门课程,获密歇根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转入当时在应用力学方面享有盛名的伊利诺伊大学工学院,在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学习,并参加了泰布特(Talbot)工程实验馆有关结构疲劳及材料强度等问题的研究。1938年获理论与应用力学硕士学位后,在范·德布鲁克(ven den Broek)教授的敦促下,他又回到密歇根大学,在应用力学系研究结构稳定性和极限设计理论的课题。1940年,他以《薄壳结构分析》的论文获应用力学博士学位,留任该校工学院航空系讲师兼研究员,参加镁合金硬壳机翼强度问题的研究。1941年,受T.冯·卡门(von ármán)的邀请,以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之暇,他常同钱学森、张捷迁、郭永怀、林家翘等同学一起,到冯·卡门家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并一再倾听来访友人如索思韦尔(Southwell)、A.爱因斯坦(Einstein)等的高谈阔论,借以开阔科学视野。
  继1938年在波士顿出席第五届国际力学会议之后,1946年,他又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力学会议,发表了《循环方法》的论文。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他经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克莱因(Klein)博士的介绍,于1942年到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工作,从而间接地参加了中美共同抗日的行列。
  他在道格拉斯公司工作了5年,担任过应力分析专家和结构设计高级工程师等职务。当时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美方曾多次敦促他加入美国籍,但他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设法避开阻挠,在新婚后不久,偕夫人叶惠兰博士(生物化学专家)于1947年夏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
  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当时他很快认识到,要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仅只是幻想。1947年秋,他接受武汉大学邀请,担任该校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从此加入了教育工作者的行列,为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尽心尽力。
  他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无论是备课、写补充讲义、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都一丝不苟。他先后讲授过应用力学、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力学等课程。他那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的学术报告,深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欢迎。由于朝夕与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在一起,不再为外国人效力,他的心情很是激动。在当时如火如茶的爱国学生运动中,他不断与进步师生接触,思想认识日有提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他参加了护校运动,并回绝了返美去台的种种诱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留在武汉大学任教。除主讲机械系和土木系一些力学课程外,还多次代表武汉大学参加在北京、哈尔滨等地召开的高教工作会议。他热情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参加了有关长江水利工程计划(包括荆江分洪工程、武汉长江大桥等)的一系列会议、湖北新堤拦洪水坝危险下陷的紧急会议、华中造船厂及船坞选址工作、军委总后在湘潭建造油库的设计,以及省市机关地下防轰炸设施的签定等等。由于亲身投入祖国建设,接触工农群众和干部,通过新旧对比和自觉学习,使他在思想上、政治上对党与社会主义的感情日益深厚。
  1952年冬,他接到周总理签署的政务院命令,调往哈尔滨,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工作。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浇注在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园地里。他先后任该校教授、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空军工程系副主任。1970年随校南迁至长沙。1978年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后,他任副校长兼应用力学系主任,现任航天技术系教授。1982年6月,72岁的周鸣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在此期间,他还先后担任过黑龙江省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政协常委,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委,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力学学会、土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土建研究所(后改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湖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名誉理事等。
  由于他对国防科技教育的突出贡献,1988年经国防科工委批准,周鸣鸂荣立了一等功。1991年,他参加了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双先会

   为军事技术院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贡献

  1952年,抗美援朝战火纷飞,毛主席作了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决策。周总理从全国各地调来了60多位专家、教授,周鸣鸂也是其中之一。
  1952年冬,他到哈尔滨报到,负责筹建力学及工程材料教授会及培训助教事宜。他事无巨细,从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订购仪器设备到出外参观学习,都亲自安排,件件落实。他把助教分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三个补习班,亲自为50多名助教讲课,传授力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以后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他又先后为教师进修开设了弹性理论、塑性理论、振动理论、稳定性理论、高温蠕变等课程。他关心那些由于工作需要,未毕业即参加任教的青年教师,坚持要他们补做毕业论文,完成学业。他亲自选题并指导青年教师撰写科研论文,开展学术活动。他深信严师出高徒,因此他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审阅教师的学术论文时,即使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一个不规范的简体字,他都要指出来;更容不得在基本概念上有任何含混不清的地方。1970年学校南迁长沙初期,他在仅有十几平方米的陋室里,深夜挑灯为教师校正译文,有时,为了一个单词而长时间地翻阅词典,以期找到最确切的词意。在他70岁高龄时,当从讨论中发现教师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时,他还作好准备并亲自向教师讲解。
  军事工程学院创立初期,设有空军工程、炮兵工程、海军工程、装甲兵工程、工兵工程等系,力学课程十分繁重。他先后为各系开设材料力学、船舶振动、弹性振动与波、结构理论与设计等课程。70年代末,还为硕士生开设了有限元与变分原理课程。每次开课,他总是认真准备,搜集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研究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编写讲义。因此,他的讲课对各专业的建设起了推动作用。特别是自1956年起,他花了多年时间先后主编了两种版本的《材料力学》各4册,前3册为大学生基本教材,最后一册属高等材料力学;以后又编写成简明本。他在编写这些教材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书刊,并注意联系工程实际,因此所编教材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深受师生欢迎。当时虽然限于某种原因,这几套教材仅在校内印刷厂铅印出版,但随着1960年军事工程学院分建了其他军事院校和1970年南迁,后一版4本教材广为流向各兄弟军事院校及地方大学。直到70年代末,一些军事院校的教员仍热情地称颂这套教材,建议其修订再版。
  长期以来,周鸣鸂辛勤耕耘在军事院校的教育岗位上,他不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力学专业人才,而且为军事技术院校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思想素质较好、作风严谨的力学师资力量,其中,有数十位已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还有的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他为解放军高等技术院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创办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解放军培养了第一位工学博士

早在50年代,周鸣鸂就开始指导研究生,主持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他是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的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他不顾年老体弱,把主要精力花费在高质量硕士、博士的培养工作上,现已培养出6名博士和10多名硕士。1985年,他培养出解放军第一位工学博士。在他培养的博士中,已有3位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其中一位,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作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
  思想上和业务上不出废品或次品,是他教书育人的宗旨。在研究生培养中,他要求研究生品学兼优,亲自把好三关,即入学关、论文和品质关、毕业关。他在入学面试过程中,既全面考察其专业基础知识,又了解其政治思想品质,即使有熟人推荐,如果没有达到入学标准,他从不迁就录取。他引导研究生选择对国防建设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又处在学科发展前沿的课题作为研究方向。他的第一位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就是把80年代初国内刚起步的损伤力学应用到固体火箭发动机药柱的损伤分析中。此后,他的博士生又把这一研究领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不仅成功地研究了声发射技术动态监控复合材料内部损伤及其发展,而且创立了化学固体力学热力学本构理论,用损伤观点研究复合材料的老化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受到国内有关专家、部门的重视与好评,而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后,他们还应邀到美国的大学讲学。周鸣鸂强调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他说:要知道一切理论的建立,都是从实践和实验中发现苗头,并最后经过实验和实践加以肯定和修正的。因此,他认为一篇优秀的工学博士论文,如果最终没有得到实践或实验的认可,总是不完美的。周鸣鸂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撰写、评审、答辩要求十分严格。他要求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做到3C(clean,clear,correct——即卷面要清洁,书写要清楚,结论要正确)。他对研究生的论文从不写过高的评语,总要指出其不足和需待改进之处。
  周鸣鸂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主张采取导师组的制度培养研究生。他聘请了部分教授、副教授参加他的导师组,以协助指导研究生,使中年教师在学术上能更快地成长和发挥作用。1990年,他的导师组被评为校优秀博士生导师组。

默默无闻地为国防建设尽心效力

  周鸣鸂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首先表现在他总是愉快地服从国家需要,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无私地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默默无闻地为国防现代化尽心效力。例如,1958年底,他到沈阳飞机工厂参加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工作,历时一年多,就有关强度计算与故障诊断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1962年,国防科委在沈阳召开航空委员会会议,他任飞机组组长,就航空事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他还应有关单位邀请,就核动力专题搜集并研究有关高温蠕变和动态强度问题。这些工作在当时具有高度保密性。他虽只参加部分阶段性工作,研制资料也不可能整理成文公开发表,但却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几十年来,周鸣鸂收到全国各地寄来请他评审的大量稿件、学位论文、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以及晋升职务、职称的申报材料等。凡是他经手答应承办的事,他总是一丝不苟地秉公办事,从不推委应付,从不讲私情。他为了推敲一个论点的正确与否,常常亲自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反复斟酌,从不轻易下结论,从不说一句吹捧、奉承的话。他对周围教师请他审阅的论文、译稿,更是严格把关。力学名著《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译本,由于他逐字逐句地校对、审定,获得出版社和读者的好评。他还为许多科研项目献计献策,咨询质疑。他就是这样,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智慧和才华无私地奉献给众人的成长与进步之中。
  周鸣鸂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自已的声望与地位为自已或亲属和部下谋取好处。他的大女儿与大女婿1975年在长沙工学院毕业时,他以大女婿志愿赴西藏参军为荣,并积极支持大女儿到航天部在湖南山区偏僻的工厂里工作。他从未提出要照顾自己孩子和夫人的工作。南迁长沙后,国防科技大学新建了第一批宿舍楼,学校要分给他2套各22平方米的住房,他坚持只要了一套。
  周鸣鸂生活俭朴,品德高尚。他家中除了丰富的藏书外,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摆设和装饰,但他多次为灾区、少儿图书馆、学术团体等捐款。1987年建军节前夕,他把自己和夫人半个多世纪积蓄下来的10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学校,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金。他还支持夫人叶惠兰将近百万元的祖传房产捐献给了广州培正中学。1987年9月,中共国防科技大学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全校同志向他学习,并设立周鸣鸂研究生奖学金,奖励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1987年教师节,《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都长篇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周鸣鸂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作者:卓曙君 老亮)

简历

  l910年12月25日 出生于江苏省泰县。
  19291934年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习,1934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341935年 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
  19351936年 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学习,获结构工程硕士学位。
  19361938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学院学习,1938年获理论与应用力学硕士学位。
  19381940年 美国密歇根大学应用力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40年获应用力学博士学位。
  19401941年 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航空系讲师兼研究员。
  19411942年 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421947年 任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应力分析专家及结构设计高级工程师。
  19471952年 任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
  19521966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教授、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
  19571990年 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名誉理事。
  19591978年 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19661970年 任哈尔滨工程学院教授、空军工程系副主任。
  19701978年 任长沙工学院教授。
  19751983年 任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至1984年),兼应用力学系主任(至1982年)。

主要论著

1 M.C.Chou.Analysis of thin shell structures (Doctor'sdissertation).Michigan UniVerSity,1940.
  2 M.C.Chou.Method of recurrence.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echanics,Paris:1946.
  3 M.C.Chou.Dynamic stability of slender structural members.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A Collection of Periodicals in Engineering Si-enCe),1948:2762.
  4 周鸣鸂主编.材料力学(上、中册,下册一和二分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71958.

5 周鸣鸂主编.材料力学(一、二、三、四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01961.
  6 周鸣鸂.构件在高温下的强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2.
  7 周鸣鸂主编.弹塑性理论讲义.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3.
  9 周鸣鸂.三十年来金属结构脆断研究的进展.长沙工学院工学学报(断裂力学专集),1977(1).
  10 周鸣鸂校.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张祖璜,唐湘岳.奉献——记国防科技大学周鸣鸂教授.光明日报,1987年9月10日.
  〔2〕别清河,陈维.无悔的人生——记国防科技大学周鸣鸂教授.科技日报,1987年9月10日.
  〔3〕朱乐民,苏扩善.他就是一本教科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周鸣鸂的情怀.解放军报,198

7年9月10日.
  〔4〕周鸣鸂.国防科工委英模名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43.

 

 

(转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cstam.org.cn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天津大学力学系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长沙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力学系甘肃省力学学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安徽省力学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中国力学学会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