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m rs, sql, rs1, sql1,rs2,sql2,rs3,sql3,rs4,sql4,rsimg,sqlimg,rsimg2,sqlimg2 set rs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1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2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3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4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img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et rsimg2 = 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 学会会讯 - 涓浗鍔涘瀛︿細  中国力学学会会讯 第1期 (总第227期)                      


目  录

学术活动

1.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常务理事会纪要 (1)

2.第三届国际实验力学会议(ICEM2001)纪要 (6)

3.第五届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委会议纪要 (7)

4.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2001年年会会议纪要 (8)

5.2001年全国塑性力学年会会议纪要 (9)

6.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会议纪要 (10)

7.第二届全国动态断裂力学学术研讨会纪要 (11)

地方学会

8.天津市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会议 (12)

9.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在宁召开 (13)

学会信息

10.断裂学科研究的新趋向——第十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0)的情况介绍 (14)

11.简讯

12.会议通知 (17)

13.中国力学学会2002年、2003年国际、国内学术活动计划 (19)


返回目录


学术活动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常务理事会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常务理事会于2001年12月9日上午在中科院力学所举行。出席会议的有:白以龙、洪友士、陈滨、杜善义、方如华、贺德馨、刘人怀、伍小平、苏先樾、冯士笮、符松、 顾元宪、黄永念、李家春、梅凤翔、苗天德、沈亚鹏、姚振汉、殷瑞兰、钟伟芳、周盛、诸德超。会议由白以龙理事长主持,副秘书长魏悦广、方岱宁、杨亚政和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

  会议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

1、2001年学会工作总结(白以龙理事长)

2、2001年“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汇报(洪友士副理事长)

3、“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汇报(贺德馨副理事长)

4、“新世纪力学学术会议”汇报(苏先樾秘书长)

5、学会外事工作汇报(洪友士副理事长)

6、学会期刊工作汇报(伍小平副理事长)

7、学会组织工作汇报(陈滨副理事长)

8、讨论理事会换届方案(陈滨副理事长)

9、讨论2002年学术活动计划(方岱宁副秘书长)

10、讨论申办2008年IUTAM大会

  会议首先由白以龙理事长对学会全年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其中包括学术交流工作、科普教育工作、期刊工作、外事工作、组织工作,并对明年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求。

  之后,洪友士副理事长对2001年“海峡两岸科普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的情况向各位常务理事进行了汇报:

  “2001年海峡两岸科普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于2001年7月12日至21日在台湾举行。以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洪友士研究员为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叶取源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林业大学鹿振友教授为副团长的大陆访问团一行31人(其中学生19人)赴台湾参加了这项活动。

  本届夏令营为第六届,共有营员近80人,其中大陆访问团中学生19人,台湾中学生近60人。通过夏令营活动,两岸中学生相处融洽,沟通交流了思想及学习方法,建立了友谊,使台湾学生了解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繁荣景象,台湾学生渴望到大陆交流学习。两岸每年一次的交流,深受台湾各大学、中学的好评,为两岸中学生的友好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次在台湾大学举办的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1、在台湾举办的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的特点是每次以大学为基地举办,每次举办得到所在地校长、院长等的热情支持接待,系、所负责人及大学教授、中学校长为我们各项活动作了精心安排,使大陆代表团在整个访问中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营员来自大陆各省及台湾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各大学正值暑期,利用学校空闲的实验设备开展各项科技活动,不但使学生能提前熟悉大学校园的生活,而且也为这些大学在重点中学做了招生宣传。

  3、本次夏令营由主办单位台湾大学提出增设力学科技作品展,(两岸各10件作品),由于是初次创办,大陆参展的九件作品较偏向科技制作,而台湾的作品重在科技小论文研究,评奖结果台湾中学生占优。双方都同意今后这方面交流应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4、在力学竞赛中,大陆中学生显示出基础知识扎实,解题技巧优于台湾中学生,评比结果获奖名次优于台湾学生。

  5、台湾中学生的思路比较开阔,善于提出各种问题,动手能力强,台湾学生团队精神好,在本次夏令营另一项增设的“力学趣味实验竞赛”中,台湾学生表现活跃。

  在台湾访问期间,洪友士团长、叶取源、鹿振友副团长等与台湾力学学会秘书长王仲宇教授商讨了今后进一步交流的方式。教育工作委员会今年8月下旬在成都召开了会议,并邀请了台湾力学教育工作者参加会议,台湾方面希望今后能将教育科普交流同时进行。双方初步商定,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在大陆举办,希望选址在北京,并建议由北京清华大学及清华附中承办此项交流活动(本次常务理事会批准了这个建议),台湾方面组团参加。王仲宇教授建议科普交流要增加论文交流,并还应该在相互的网站作交流。

  贺德馨副理事长就“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向各位常务理事进行了汇报:

  “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是中国力学学会贯彻中央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并开拓力学与产业结合的一项举措。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共同主办,于2001年8月23日~26日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召开。

  此次会议作为中国力学学会2001年的重点学术活动,受到理事会的高度重视.理事长会议多次听取有关人员关于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提出许多具体的指示和意见。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和新疆大学、新疆力学学会共同承办。白以龙理事长、洪友士副理事长出席会议,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促进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贺德馨先生任会议主席,来自全国各地125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还有新疆60余个企业100余名代表参加了高新技术项目发布会,会议开得很成功。

  由此次会议可以看到,力学的应用面很广,力学与产业界有很广的合作前景。会议就如何与产业的结合,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意见:

  1、要进一步加强力学与产业的结合。力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技术科学,它来自于工程,服务于工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给力学与产业的结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力学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要进一步沟通力学界与工程界之间的联系。力学工作者要到第一线提炼出工程技术中的力学问题,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优势互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力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要通过各种方式介绍 给企业单位,使其转化为生产力。

  3、力学与产业的结合中,不能搞短、平、快,要按科学规律办事。力学工作者不能只满足解决一两个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而且要找到一些普遍性的规律,由于工程中的问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变得特别复杂。因 此,要打好基础,做艰苦的努力。没有力学基础研究的技术支撑,力学与产业的结合就不能持续,不会创新。我们既要解决工程应用问题,亦要发展力学学科自己。

  4、力学与产业结合中,既要应用高新技术,亦要应用传统技术。许多传统技术可以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冯元桢先生提倡“省钱的力学”1)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原 则,在引进国外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合我国国情。

  5、力学工作者在解决工程问题时需要和其它学科相结合,就是力学学科本身,各分学科之间也要互相交叉和结合,因此力学工作者要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苏先樾秘书长就“新世纪力学学术会议”情况向各位常务理事进行了汇报:  为了弘扬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祝贺钱学森院士九十寿辰,总结和回顾力学学科的研究进展,展望和促进未来力学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为国防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及国民经济其它领域服务,经21个发起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科院力学所、中国航空研究、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三院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努力,于2001年11月19日~20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新世纪力学学术研讨会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会议。会议由郑哲敏院士与庄逢甘院士共同主持,林家翘等力学界20多位院士及全国200多名力学工作者与会, 有关领导、钱老的夫人蒋英教授及子女也出席了会议。会上, 力学界的老前辈林家翘院士将钱老的学术成就概括为四个字: 博大精深! 力学界20多位著名学者应邀作了大会报告, 分别就钱老的技术科学思想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的发展,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的开创,对我国力学教育的建设及对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国防科学技术、沙产业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对新世纪力学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在钱老身边工作多年的秘书涂元季先生还用生动的实例详尽地介绍了钱老的伟大人格与爱国精神。会议期间还就四个专题(物理力学与纳米科技;力学与新世纪的空天安全;力学研究与计算机模拟;力学在21世纪基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技术科学的目标是为工程技术服务,但它不代替后者。它着眼于工程技术中的普遍性基础规律,从而带动和领导产业发展。因此,它不但是人类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新产业的基础和先导。与会者从航天、工程技术、物理力学、沙产业等多方面研讨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本次会议举办得非常成功,专题讨论非常踊跃,通过祝贺钱学森寿辰的活动,努力弘扬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振兴力学。

  洪友士副理事长就学会外事工作向各位常务理事进行了汇报:

1、组建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

  理事长、秘书长会议经过几次酝酿提出成立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本次常务理事会已批准这个建议)。该委员会是为了加强在学会层面上的对外交流,促进海峡两岸三地的交流并与科协外事工作部门接口。成立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的目的及该委员会工作所涉及的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申办2008年IUTAM大会前期筹备工作。

(2)学会层面上的对外交流、联络,包括对其他国家、港澳台联络交流协调工作,但并不代替现在已有专业委员会的对外交流工作。

(3)与科协的外事部门的接口。

2、中国科协国际组织后备队情况汇报

  中国力学学会的洪友士副理事长,顾元宪常务理事是中国科协国际组织后备队成员。其目的是希望中国学者能更紧密地联系国际各学术组织,并参与到其中,提高中国学术界在国际的地位。另外还介绍了中国 科协在国科联(ICSU)中的一些情况。


3、IUTAM组织中的中国理事人选变更(陈滨副理事长和苏先樾秘书长负责此项工作的协调)

  IUTAM(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是国际力学界最具权威的组织。中国力学学会作为IUTAM团体会员,多年来在其理事会中享有4个理事职位。近十余年来, 中国理事职位分别由王仁院士(北京大学)、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黄克智院士(清华大学)、何友声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去年以来, 老理事们多次建议学会推荐较年轻学者就任IUTAM理事, 以便进行新老交接。经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和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多次讨论,并与在任四位理事先生多次交换意见,最后经常务理事会讨论形成以下共识:

(1)为了使中国力学学会的代表在IUTAM中作为理事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使之形成规范的变更(换届)机制, 每四年将在IUTAM任职的中国理事中变更2名, 且当任理事长将被推荐为IUTAM理事。

(2)经常务理事通讯提名和协商确定, 此次变更后在IUTAM中的中国理事为郑哲敏院士、何友声院士、白以龙院士(中科院力学所)、杨卫教授(清华大学)。

(3)衷心感谢王仁院士、郑哲敏院士、黄克智院士、何友声院士多年来在IUTAM组织中为中国所做的大量辛勤工作,并预祝新一届的理事们在与IUTAM的合作与联系中取得新成效。

  本次中国理事变更已得到IUTAM主席及秘书长的同意。

4、申请IUTAM的Summer School和Symposium

  为配合2008年IUTAM大会的申办,希望中国学者(常务理事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等)积极向IUTAM申请2004与2005年IUTAM的Summer School和Symposium,以确保至少每年在中国举办1~2个这类活动。

  伍小平副理事长向各位常务理事汇报学会期刊工作:

  目前,力学学会下属的期刊有:《力学学报》中、英文版;《力学与实践》;《固体力学》中、英文版;《工程力学》;《实验力学》;《爆炸与冲击》;《计算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离子体 科学与技术》。伍小平副理事长就这些期刊的学术质量、发行、出版工作作了总结报告。另外,上海《力学季刊》已提出申请,希望在其主办单位中加入中国力学学会,本次常务理事会批准了他们的申请。对于今后期刊工作的设想:希望增加一般力学学报,使得力学方面的刊物能够配套。争取更多刊物进入EI, SCI。将整个力学学会下属的期刊办成一个系列的期刊,因此希望每种刊物均有所侧重,突出其自身的特点。

  陈滨副理事长向各位常务理事汇报了学会组织工作:

1、为了加强与产业的结合,成立产业与促进工作委员会;

2、加强在学会层面上的对外交流,成立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

3、组织各种力学奖的评审(组织第三届周培源力学奖的评选、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4、建议成立力学史与力学方法论研究直属专业组(在此次常务理事会获批准),由武际可教授负责筹组;

5、刊物的组织;

6、IUTAM中国理事换届工作;

7、力学学会会员登记工作。

  全体与会常务理事,对上述各项目内容进行了热烈、充分的讨论。肯定了这些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意已处理的事项,并就明年的工作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常务理事会着重就以下事项做了认真讨论,并做出决定:

一、理事会换届方案

  参照第六届理事会换届方案,确定下届理事选举仍采用通讯方式,不记名,差额选举。为了推动西部开发,适当增加西部省份理事候选人名额。为此理事总数由140人扩大到150人。换届大会暂定广州或武汉,时间为2002年11月。

二、2002年重点学术活动

确定2002年中国力学学会的重点学术活动:

(1)第四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

(2)微/纳系统理论与技术国际会议

(3)第7届国际爆破破岩学术会议

三、讨论申办2008年IUTAM大会

  由于改革开放20年来的成就, 我国综合实力的大大加强, 尤其是我国申办2008奥运的成功, 常务理事会一致同意动员学会力量, 抓住有利时机, 再次申办IUTAM大会, 以提高中国力学界在国际的学术地位并推动我国力学的发展。常务理事们还就申办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由于2004年为正式申办年,会议确定现阶段需做如下几项工作(由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

  1)2002年在剑桥IUTAM工作会议上,提交一份由理事长签署的简明的书面申请书,表达中国力学学会申办2008年IUTAM大会的意愿;

  2)请有影响的IUTAM执行委员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增进他们对我国力学界的了解;

  3)准备介绍力学学会的宣传材料;

4)建议理事长会议征集力学学会会标;

5)了解其它大型会议情况;

6)向中国奥委会了解北京市申奥信息及奥运会的承办情况。

(2)建议征集会徽


返回目录


  第三届国际实验力学会议(ICEM2001)纪要

  第三届国际实验力学会议(ICEM2001)由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2000年初发起,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国际测量协会(IMEKO),美国实验力学学会(SEM),英国应变学会(BSSM) 和日本机械学会(JSME)协办。于2001年10月15日~17日在北京中苑宾馆举行。

  大会设置: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大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席由伍小平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由秦玉文教授(天津大学),方竞教授,(北京大学),柯敬唐先生(美国) 和黄培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担任。两个委员会由中、美、英、法、德、加、波、日、韩、新加坡、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力学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组成。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由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的杨亚政、汤亚南、 齐志红组成。

  初定会议规模为120人,其中国外、境外40人,国内80人。会议语言为英文。提交的会议论文摘要将通过会议论文评审会评审,全文定稿后再经过专家审核,以保证质量。正式论文集将由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在会后一个月编辑、出版,以保证英文出版质量。

  在一年半的筹备时间里,大会主席,组织委员会主席和大会秘书处的同志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了筹备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秘书处发出了三轮征文通知和近千件相关信件,同时建立了ICEM2001会议网页和电子邮件联络网,保持了组织委员会与世界各地论文作者的实时联络。

  提交论文摘要截止到2001年4月30日,收到投稿180余篇。5月中在北京召开了审稿会。审稿会成员由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的15位教授组成。论文评审后录用了134篇论文,选定了15篇 大会邀请报告。邀请报告人的选取原则:国外应是学术造诣较深,一直从事学科前沿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国内应是近些年来从事学科前沿研究,学术思想活跃,在本单位起骨干作用的中青年专家、教授。这是一 次将我国中青年专家推向世界的好机会。

  大会按期于2001年10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中苑宾馆举行。14日晚召开了组织委员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向国内外组织委员们报告了大会的筹备工作和会议的进行计划。出席大会的有来自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人,其中国内93人,国外及港台地区27人。三天的安排为:上午大会邀请报告,下午分四个专题分会场报告,作大会邀请报告的国外国际著名学者有:

  美国的Y.Y.Hung 教授,德国的K.L.Laermann教授,
  英国的E.W.O’Brien 教授, 法国的Jian Lu 教授,
  日本的Y.Morimoto教授和新加坡的H.M.Shang 教授.

  会议论文报告内容涉及实验力学的大部分领域,包括九个方面:

材料实验:
结构的可靠性与监测;
断裂与疲劳;
光学方法与应用;
数字图象处理;
电子封装与MEMS;
振动与动态实验;
实验流体力学;
实验生物理学。
  会议组织工作出色,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论文报告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实验力学学科前沿课题研究水平,达到了学术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会后我们向国内外十几位分会场主席发放了征求意见表,他们一致认为大会的组织“Excellent”,“很好,很成功”,“组织工作出色”,“设备齐全,运行良好”,“会议顺利进行”;学术水平方面,“文章涉及实验力学世界水平的研究课题,在许多方面都是国际领先水平”,“邀请报告水平较高,论文水平也很高”,“文章水平代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些新的方法均具有国际前沿的研究水平”,“My evaluation is very high(我的评价是很高的)”等等。的确,本次国际会议的论文大多数属学科前沿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有些系新开辟的研究方向,如反演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小波图像方法, 分形及梯度相关技术,新型滤波技术,远距摄像与图像技术,动态数字散斑关技术等,给与会者很深的印象,引起了很大的兴趣。这必将推动学科的发展。一位来自美国的教授建议,希望中国更多地组织ICEM(国际实验力学)会议。有的国外学者表示,2002年将再来中国参加“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

  会议的不足之处是,尽管论文以英文宣读没有大问题,但仍有少数人英文较差,影响交流;少数论文书写不够规范;个别国外境外与会者忙于游览北京名胜古迹,出席会议的时间不够充分;可能受“911事件”影响,个别国外境外作者没能到会;会议安排紧凑,会下交流时间太少。

  大会于17日晚举行了中外宾客的宴会。大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和愉快的“See you again!”的话语声中结束。

  会后,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将配合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编辑,出版正式论文集。


返回目录


第五届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委会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全委会于2001年10月22日在山西太原举行。专委会主任王礼立教授和副主任黄风雷教授共同主持了会议。谈庆明、唐志平和董庆东教授等分别代表段祝平、虞吉和胡海波副主任,以及刘土光、刘建湖(李国华代)、张庆明、李永池(胡时胜代)、李孝兰、陈大年、林学圣、胡焕性(陈刚代)、曾新吾和蔡中民等委员,和有关专业组组长唐志平、张善元、胡时胜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对张寿齐委员的不幸病逝表示哀悼,并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再补荐一位委员。

  会议听取了各专业组两年来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对今后的活动安排进行了讨论和协调。会议肯定了冲击动力学专业组和工程结构安全防护专业组自换届以来的工作进展,并对新成立的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和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在筹建工作和组织学术活动等方面富有朝气的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对于今后的学术交流活动,委员们建议不要过多或相互冲突,例如计划中的下一次计算爆炸力学会议和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会议可由两专业组联合组织。鉴于爆轰学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新情况,建议由专委会副主任黄风雷教授和专业组组长范宝春教授牵头组织一次调研,以推动学术交流活动。

  会议计划在两年后举办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并希望能结合考虑同时举办国际会议(例如第三届强动载荷及其效应国际会议、或第五届冲击工程国际会议)的可能性。委员会建议了如下三个候选地点和相应的筹备单位:

(1)九寨沟,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关院所提出方案(请董庆东先生代胡海波副主任负责转达和落实);

(2)昆明,请北京理工大学提出方案(请黄风雷副主任负责联系);

(3)太原,请太原理工大学提出方案(请张善元副校长负责联系)。

  请上述三单位及早提出方案,以便尽早从中选定一个,落实会议筹备工作。

  会议还决定本次会议后由虞吉林副主任轮值负责常务,为期一年。


返回目录


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2001年年会会议纪要


  2001年12月27日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技大楼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科普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来自各省市的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还收到部分省市的书面工作汇报与建议意见。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的科普工作委员会工作,拟定了近期工作计划,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会议的开幕式上,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沈为平教授首先向所有科普工作委员会的成员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历年来对力学科普工作的尽心热爱与无私奉献,并借这辞旧迎新之际向所有科普工作委员会的成员祝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接着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方如华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向科普工作委员会年会作贺词,并高度评价了科普工作委员会近期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也希望科普工作委员会通过这次年会能拟定好明年的工作计划,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成绩。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刘肃同志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力学学会今年在西北召开的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的情况,以及12月份由江苏省力学学会举办的科普交流会情况并转告了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委员会多次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及中学生夏令营活动的表扬,希望能总结该工作的经验,继续开展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活动。

  会议由科普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陈云芳同志宣读了年度工作总结,以及若干省市代表寄来的力学科普工作汇报与建议。

  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鹿振友教授向大会汇报了明年在北京举办的2002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及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筹备的情况,并转告了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希望参与该项交流活动的要求。

  会议交流期间复旦大学的丁光宏教授向每位代表赠送了他最新出版的《力学与现代生活》一书,并详细介绍该书在教学中使用的状况。

  在随后的工作会议上,湖南大学刘又文教授、云南工业大学缪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朱本华教授、同济大学杨国标博士,上海大众王荣钧高级顾问等许多代表纷纷发言,介绍了各地区的科普工作情况与今后科普工作的计划,以及对科普工作委员会今后工作的建议。全体委员还通过认真的商议,确定了以下几点工作意见:

1、同意明年七月份在北京由科普工作委员会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2002年海峡两岸科普教育交流会及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新确定的名称),同时科普工作委员会将配合中国力学学会向全国中学生征选“自己动手做”的力学科技作品。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选送参加“2002年中学生力学科普夏令营”的力学科技作品的展评。

2、海峡两岸的力学科普交流会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会议的全体代表希望将该交流会在全国的各省市轮流举办。对举办中有关两岸互派代表的名额合理分配问题,中国力学学会的同志与代表们作了详细的商讨。科普工作委员会希望有意向举办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会的省市能尽快向工作委员会提出申请,以便落实有关的工作事宜。

3、工作委员会应本着“以会养会”的工作原则,将通过中国力学学会的统一申请办学执业资格,在可能的条件下举办一些有关的讲习班、研讨班。

  会议期间,中国力学学会与工作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向全体代表通报了由于科普工作委员会主持日常工作的陈云芳副秘书长已从原单位退休,通过协商并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确定陈云芳副秘书长的工作由同济大学工程力学与技术系的陈洁副教授承担。陈云芳同志在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得到了委员们的肯定。

  会议最后由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韦林副教授作会议的总结发言。随后全体会议代表们极有兴趣的游览了上海市容与上海周边新兴城镇。


返回目录


  2001年全国塑性力学年会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塑性力学专业组2001年年会于2001年11月22日~26日在济南市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召开。来自中国力学学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华北工学院、国家技术监督局,锅炉与压力容器研究与检测中心、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工程学院、中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国家安全技术监督局、廊坊石油管道局等17所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近50余位专家、教授、学者参加了这次年会。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邢世满教授和党委书记綦敦祥研究员参加了开幕式。塑性力学专业组组长徐秉业教授致开幕词。他简要地回顾了近几年来塑性力学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特别是塑性力学在我国所取得的成功应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邢世满教授介绍了学校发展的概况并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会上宣读的论文涉及:材料本构关系的研究;塑性力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课题;弹塑性力学的实验研究;塑性动力学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弹塑性力学在机械、岩土、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反映了我国的塑性力学研究与应用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会议期间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广泛深入地讨论了塑性力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加深了同行间的相互了解。

  我国著名力学专家杨桂通、武际可、黄筑平、徐秉业、杨挺青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专题发言,总结了我国塑性力学领域近年来的主要成就,指出了进一步发展塑性理论与断裂理论的一些新思路。

  报告期间梁乃刚研究员作的“复合材料及其本构关系”,张善元教授作的“弹塑性的动态曲屈及其试验研究”,鹿晓阳教授作的“弯管的等厚成型理论和加工工艺研究”,刘凤悟博士作的“汽车碰撞试验及其力学分析”等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是本次会议上突出的闪光点。代表们一致肯定了他们在上述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显示了我国塑性力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丰硕成果。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旁听了大会的部分报告。

  会议期间,正值清华大学教授徐秉业先生七十岁华诞,与会学者诚挚地为我国塑性力学发展有贡献的这位专家举行了庆祝活动。徐秉业教授长期从事塑性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塑性力学的学科发展、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众多领域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的十几部教材和专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和工程师,他领导的科研小组也不断地取得创新成果。由于徐秉业教授多年工作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波兰工程院于2001年增选他为该院的院士。这不仅是徐秉业教授的荣誉,也是我国力学界的光荣,与会代表向徐教授致以衷心的祝贺。

  中国力学学会专门派刘希国博士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就中国力学学会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本次会议将对推动我国塑性力学的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起促进作用。

  与会代表衷心感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会议圆满成功所作的大量工作。


返回目录


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会议纪要


  由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主办、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于2001年10月22日~26日在昆明举行,出席会议的单位80个,会议代表共161人。

  会议开幕式由同济大学薛元德教授主持,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唐俊武教授致开幕词,昆明理工大学校长何天淳教授和MTS公司中国地区总经理左锡民先生分别讲话祝贺大会的召开。

  大会听取了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李守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徐永军副研究员、同济大学薛元德教授、西安长安大学沙爱民教授以及MTS公司张虹先生、谢存毅先生的六个专题报告;大会出版了包括80多篇论文的论文集,论文作者分别在三个分会场进行论文宣读和讨论,专题报告和论文涉及有关新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全尺寸结构试验、断裂、疲劳、蠕变等试验和机理、测试技术与设备研制、开发、改进等。代表们对当前一些热点问题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由西部大开发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测试技术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表示了很大的关注。因此大家对岩土力学、土壤、沥青、混凝土等方面的科研课题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的纳米材料的研究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代表大多有MTS材料试验设备,在如何使用、维护、维修试验设备等许多共同的问题上,代表们在会上会下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各单位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协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二次(扩大)会议,对本次大会和今后委员会的一些工作进行了讨论。

  会议对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MTS公司对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决定下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于2004年秋季在陕西西安举行。


返回目录


    第二届全国动态断裂力学学术研讨会纪要


一.会议简况

  2001年11月25日,第二届全国动态断裂力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由中科院力学所柳春图研究员和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庄茁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各地13个单位的2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另外5名代表因事或因病缺席。参加会议的单位和人数分别比1996年第一届研讨会增加了5个和16人。

  会上交流的论文主要有:1. 郭高峰、杨卫、黄永刚(清华大学),非稳态II型跨音速断裂;2. 范天佑(北京理工大学),断裂动力学在地震学中可能的应用;3. 戴兰宏、刘龙飞、白以龙(中科院力学所),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绝热剪切变形局部化中的应变梯度效应;4. 李玉龙、K. T. Ramesh、徐绯(西北工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动态断裂韧性实验测试方法的研究;5. 赵剑衡、孙承纬、赵峰等(中国工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力学所),冲击压缩下玻璃样品后自由表面速度的过冲现象;6. 古斌、余寿文(清华大学),压电介质层与半无限大均质基底间界面裂纹对弹性波的散射;
7. 宫能平、夏源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弹塑性材料动态起裂韧度和阻力曲线的J表征与测试的一种新方法;8. 姚学锋、刘宁、金观昌(清华大学),编织复合材料的动态裂纹行为的实验研究;9. 李守新(中科院金属所),高应变率穿孔时显微组织的变化;10. 田振国、付宇明、白象忠等(燕山大学),多个共线裂纹载流薄板电磁热效应裂纹止裂研究;11. 江松青、李永池、王红五、胡晓棉(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材料参数对内爆柱壳破裂规律的影响;12. 候密山、于桂杰(石油大学),压电陶瓷材料二维动态问题的势函数通解;13. 由小川、庄茁(清华大学),高韧性天然气管线动态延性断裂的韧性测试与止裂评估等17篇文章。代表们的研究报告精彩,讨论问题热烈,自由发言充分,体现了专题会议小而精的特点。

二.动态断裂力学的发展和课题

  目前在国际上,断裂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快于弹-塑性断裂力学。2000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理论和应用力学国际会议上,大会开幕式的第一位邀请报告人是国际著名力学家James R. Rice教授,他报告的题目为:裂纹和断层动力学的新进展。他论述了断裂动力学在结构力学、材料物理、摩擦学和地震学应用方面的最新建树和诸多进展(力学进展,2001, 31(3))。

  断裂动力学无论是在理论上,数值仿真方法上,还是在工程应用上都有相当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存在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重要课题。在理论上的研究课题,有裂纹非稳态起裂、扩展和止裂的准则,裂纹超音速和亚音速的扩展,裂纹前缘波,断裂速度极限,地震的萌生和发展,断层破断模式,以及界面断裂力学、滑错和张开等。在数值计算方面的技术,有曲面上和三维问题的裂纹扩展分叉,无网格方法,移动有限元裂纹扩展,界面裂纹扩展的描述等。在工程应用上,例如国防工程的穿甲问题,压力管线的裂纹扩展问题,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核设施安全问题,岩石断层的地震运动模式,以及电子产品和智能化材料的冲击和跌落裂纹等。

三.如何促进我国动态断裂力学的发展

  本次会议是在中科院力学所柳春图教授的积极倡议下召开的,并得到中国力学学会的大力支持,受到从事断裂动力学理论、实验和工程应用的教授、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的欢迎和关注。通过学术论文宣读和交流,推动了国内学者在断裂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提高了该领域理论、实验和应用的水平。

  针对如何通过具体课题,有效地组织和集中国内各单位的优势进行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和重大工程应用的研究,推动我国动态断裂力学的研究水平,代表们达成了共识,将联合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重大或重点基础研究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

  会议决定每2~3年召开一届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动态断裂力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03或2004年在合肥市由中国科技大学承办。

  会议还邀请了国际著名动态断裂力学学者,日本神户大学西冈俊久教授(Toshihisa Nishioka)做了高速动态断裂理论、移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验的研究进展报告,引起国内同行们的极大兴趣。


地方学会

  天津市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会议
      暨天津市力学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

  天津市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会议暨天津市力学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于2001年9月16日在天津大学举行。理事长杨海元教授做了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报告内容分为四部分:1.学会组织建设工作;2.学会学术交流与研讨;3.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4.科普工作。会议还邀请著名的隧道大师史玉新(教授级高工)和周四思(教授级高工)分别作了“近代隧道工程”和“近代桥梁工程”的学术报告。

  天津市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在四年工作期间,协助中国力学学会完成了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换届,第五届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科普工作委员会的换届;于1999年10月前完成了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登记,建立健全了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组织了中专中学组工作的研讨和会员发展。

  天津市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积极组织和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四年来,共邀请了10名外籍专家和6名国内专家来津讲学。组织了市内各类学术交流29次。同时与天津市振动工程学会、天津市材料学会等学术团体开展了学术交流。天津市力学学会始终关心和支持北方七省市力学学会的学术工作,为该学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天津市有3位教师荣获2000年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称号;6位教师荣获2000年天津市力学学会“优秀力学教师”称号。天津市力学学会组织了多次“面向21世纪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会”,“美国大学工程教育现状”,“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天津市力学学会积极参加了98年在大陆、99年在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组织和参加了第四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

  在中国力学学会和天津市科协的领导下,天津市力学学会理事会通过多次会议,听取了各会员单位酝酿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的理事候选人的情况,为换届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于2001年9月16日在天津大学举行了换届选举大会。按照力学学会章程,经与会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天津市第八届理事会。

天津市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组成如下:

理事长:佟景伟

副理事长:张敬宇、赵志岗、罗纪生、吴淦卿

秘书长:王世斌 Tel: (022)27406912,E-mail: shbwang@sina.com

副秘书长:叶金铎、毛毳、王燕群、孙学祥

理 事:31名(名单略)


返回目录


   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在宁召开


  “庆祝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学术报告会”于2001年12月29日在南京河海大学隆重召开,大会先后收到了中国力学学会、上海市力学学会、浙江省力学学会、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江苏省水利学会、江苏省地震学会、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河海大学校科协、东南大学等十多个单位发来的贺信、贺函,对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河海大学校长姜弘道作了“江苏省力学学会四十年回顾与展望”报告,理事长应用多媒体设备生动地再现了省力学学会四十年走过的历程,根据科技事业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提出了今后学会工作的期望,相信通过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使省力学学会成为具有学术权威的社会团体,具有广泛国内外学术交流水平的科学家组织,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媒介载体和独立自主的社团法人。

  此次大会是江苏省力学界的一次盛会,也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邀请南京市地铁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总经理李淞泉高工就“世界地铁的发展概况与南京地铁规划建设”和中国矿业大学校长、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作了题为“深部资源开采的科学问题”的大会报告,并有十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充分展示了江苏省力学届同仁近期在力学应用研究与发展上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反映了力学为工程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返回目录


学会信息

    断裂学科研究的新趋向
      第十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0)的情况介绍

  四年一届的国际断裂大会(Int. Conference of Frature, ICF-10)于2001年12月3日~12月6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与会的有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约610人。中国参加会议的代表并有论文在论文集上发表的计34人(含中国香港10人),其中部分代表因故未能到会。此次会议的举办是成功的,现将会议的简要情况与参加会议的体会及有关建议分别作简单汇报于下。

一 ICF 10大会于2001年12月3日开幕,由ICF 10主席Ritchie教授主持,由ICF 名誉主席Yokobori教授(日)和Evans教授(美)作荣誉报告。他们的报告题目分别为:“用复杂系统科学与工程解决强度与断裂问思路的新尝试”,“力学和材料学的新技术挑战和研究的机遇”。Yokobori教授从复杂系统的角度,用系统学的观点阐释了断裂与强度问题的发展历史,从系统综合的新思路,展望断裂学科的发展。Evans教授回顾了以往由于航天与能源系统的需求,推进了断裂学科的进展。时至今日,生物医学、光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的产品对断裂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工程技术对材料和持久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课题,与破坏相关现象的研究必须从确定系统的临界状态推进到系统的生存状态,它要求人们研究新的破坏机制并集中注意力于维护系统的持久性。报告列举了两类例子来说明上述的趋向:其一是高承压的薄膜,在热学与力学的循环作用下,发生失稳导致破坏;另一是超轻的多功能结构,它在航天与汽车系统中有强列的需求,它除了应用通常的塑性屈曲分析外,还引入新颖的拓扑和优化的方法,体现了材料与结构设计的一体化及其与力学结合,反映了系统综合发展的新的趋向,迎来了力学与材料科学结合的新机遇。

  大会还组织了27个专题分组的邀请报告和29个重点邀请报告。这些报告涉及动态断裂;脆性材料疲劳与高温疲劳;压缩断裂;细观断裂;结构诊断和无损检测与断裂;裂尖区非常规畴变带;环境断裂;纳观尺度效应与断裂;压电材料和聚合物的变形与断裂等。

大会组织的33个分组口头报告。涉及高温断裂、断裂物理、非线性断裂、脆性断裂、疲劳断裂、断裂力学分析、计算断裂力学、损伤、环境疲劳与断裂、实验断裂力学、损伤力学;冲击与高应变率下的断裂、无损检测、各种材料(陶瓷、聚合物、岩石与混凝土、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的断裂、破坏(失效)分析、断裂与持久性、热喷涂材料与涂层、等等。与以往几届相比,纳米尺度断裂、分子动力学模拟、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智能结构、微电子封装、薄膜与界面等相关的断裂问题有了专门的分组,反映了断裂学科适应新发展的需要,研究面更宽了。

  大会还组织了130篇论文进行壁报展览,出版了包括650篇论文的摘要文集和会议全部论文的光盘,并将于会后出版经过选择的大会论文集。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ICF10的理事会与执行委员会。中国和中国香港分别是理事会成员。理事会通过表决,决定第十一届断裂大会(ICF11)将于2005年3月20日~25日在意大利都灵召开。通过提名委员会选举并由理事会批准,成立了ICF11(2001-2005)的新的一届执委会。我国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当选为ICF11的副主席。新任主席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Y.W Mai教授(澳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提名委员会选举并由理事会批准,增补了含我国黄克智院士等的五位国际断裂大会的名誉会员。

二 通过这次四年一届的国际断裂大会,可以看到下列的一些发展趋向:

1.适应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断裂学科已从原有断裂与工程密切结合的一些工程部门拓宽至信息材料、智能材料与结构、自然(岩石…)和生物材料。力学与材料科学的结合在拓宽的基础上更加深入。材料与结构设计一体化对断裂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充分推动关注系统的持久性和可靠性的研究。

2.随着信息技术渗入各传统工业部门,智能化与微型化要求人们深入研究智能材料与电子材料等在多场(力、热、电、磁、光)耦合作用下,其细、微观以至纳观尺度的断裂行为及其防断设计与断裂控制。计算机与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断裂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平台,原子、分子尺度的断裂过程的实验观察有了新的成果。我国的断裂研究在理论建模上见长,是我们的一个优点,但在大规模计算机模拟与高精度与微细尺度的断裂的实验研究方面,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若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一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

3. 近年来,断裂学科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此次会议报道的剪切型高速动态裂纹扩展、连续力学与原子尺度的断裂分析的连接、纳观以至原子尺度界面断裂过程的实验观察及电致失效力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也包含有中国学者们的贡献。说明我国的断裂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
  
三 关于争取2009年春在中国北京承办第十二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2)的建议:

  2000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第10届全国断裂与疲劳会议期间,与会的7个全国性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与宇航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材料研究会)的代表及全体出席第9届全国断裂与疲劳会议的代表在会议纪要中吁请申请在中国召开国际断裂大会。在此次新选举产生的ICF11执委会上,中国执行委员提出在北京召开ICF12的设想,向全体执委作了简要的口头申请通报。基于以下原因,中国拟申请承办ICF12:

(1)中国有七个学会近2000人的专业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断裂与疲劳的研究,多年以来的研究工作,对断裂学科的发展已经作出了许多贡献;(2)近20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给断裂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推动力,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的学术交流;(3)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均为2009年春季承办ICF12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按欧、美、亚太分区轮值的原则,ICF12应在亚太地区召开,中国是具有竞争力的承办者;(5)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上述各相关的全国性学会轮流主持每2至3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断裂与疲劳的全国性学术大会,至2001年已连续举行了10届。我国断裂与疲劳的研究,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科学研究与开展学术交流的好的传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相关的工业部门也提供了持续的经费与政策的支持;(6)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了中国断裂研究的主要单位。上述的说明,得到了与会执委的赞赏与理解。ICF11执委会纪要中要求中国代表于2004年底向ICF11执委会和理事会提交申办正式报告,并由ICF11理事会的各国代表团于2005年3月21日表决。

  为此,七个学会有关代表将于2003年商讨申办意见,并将按手续上报审核。在预先商量之后,请香港(中国)的理事也参与商讨关于主办ICF12大会事宜。向国家有关部门作书面汇报并提出申办申请,在得到
批准后逐步付诸实施。       余寿文(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返回目录

简 讯

  由中国科协初选,经过中国科学院学部选举,中国力学学会推荐的高玉臣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谢和平理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鉴于中国力学学会的活动业绩,根据中国科协“先进学会评选条件”,由中国科协先进学会评选工作领导小组聘任的专家评选委员会评选,中国力学学会被授予“第三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并得到壹万元的奖励活动经费。

为促进与加强学会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更好地申办2008年IUTAM大会,经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成立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

  申办2008年IUTAM大会的工作已全面启动,向2004年在波兰召开的 执委会上提交的申办报告正在草拟中,中国力学学会会标的征集 工作也已经开始。

 5. 经过努力,2004年第六届国际计算力学世界大会(WCCM6)和亚太地区2004年计算力学大会(APCOM04)申办成功,将合并于2004年 在北京召开。届时将有千余名国外专家、学者汇聚北京,与我国的 科学家就共同关注的领域展开研讨。为开好这次盛会,会议将由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和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 并已注册网络域名:http://wccm6-apcom04.org.cn

 6.上海市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会荣获由中国科协《学会》杂志组织评选的2000年度全国300名省级“学会之星”称号。


返回目录


会议通知

 

   IUTAM2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15-21 August, 2004 Warsaw, PolandGeneral Information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CTAM) will be held from 15 to 21 August, 2004, in Warsaw, Poland. The Congress was invited by the:

·Polish National Committee of IUTAM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Technological Research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venue is the Main Building of 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ident of ICTAM 2004 and Chairman of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is Prof. Witold Gutkowski

Co-Chairmen of ICTAM 2004 are:Prof. Michal Kleiber and Prof. Wlodzimierz Kurnik

Secretary-General of ICTAM 2004 is Prof. Tomasz Kowalewski

Correspondence related to the Congress should be sent to:

Prof. Tomasz Kowalewski

ICTAM04 Secretary-General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Technological Research

Swietokrzyska 21, 00-049 Warszawa, Poland

Phone: (+48 22) 826 9803 Fax: (+48 22) 826 9815

E-Mail: ictam04@ippt.gov.pl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on ICTAM 04 is available on the Congress World
Wide Web site at:

http://ictam04.ippt.gov.pi

The site is modified regularly with upcoming information.

Scientific Program

The scientific program will start and end with opening and closing lectures, presented by prominent scientists. Titles of lectures and names of lecturers will be announced in October 2002, in the first announcement and call for papers for the Congress.

The program will consist, moreover, of sectional lectures, minisymposia and contributed papers presented in lecture and seminar presentation sessions. Invitations to present contributed papers will be made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aper Committee, based on their review of submitted abstracts and extended summaries.

Mini-Symposia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Tissu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mechanics.
·Mechanics of thin films and nanostructures. ·Microfluidics. ·Microgravity flow
phenomena. ·Atmosphere and ocean dynamics.

Pre-Nominated Sessions

In Fluid Mechanics

Biological fluid dynamics·Boundary layers·Combustion and flames·Comples
and smart fluids·Compressible flow·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jointly with
IACM)·Convective phenomena·Drops and bubbles·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fluid mechanics·Flow control·Flow in porous media
·Flow instability and transition·Flow in thin films·Fluid mechanics of materials
processing·Granular flows·Low-Reynolds-number flow·Magnetohydrodynamics
·Multiphase flows·Solidification and crystal growth·Stirring and mixing
·Suspension mechanics·Topological fluid mechanics·Turbulence·Vortex
dynamics·Waves

In Solid Mechanics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jointly with IACM) ·Contact and friction problems
(jointly with IAVSD) ·Control of multibody systems·Control of structures·Damage
mechanics·Dynamic plasticity of structures·Elasticity·Experimental methods in
solid mechanics·Fatigue·Fracture and crack mechanics (jointly with ICF)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Impact and wave propagation·Material instabilities
·Mechanics of composites·Mechanics of phase transformations (jointly with IACM)
·Mechanics of porous materials·Multibody dynamics·Plasticity and viscoplasticity
·Plates and shells (jointly with IACM) ·Rock mechanics and geomechanics·Solid
mechanics in manufacturing·Stability of structures·Stochastic micromechanic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jointly with ISSMO) ·Structural vibrations·Viscoelasticity
and creep

Topics involving both fluid mechanics and solid mechanics

Acoustics·Chaos in fluid and solid mechanics·Continuum mechanics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Mechanics of foams and cellular materials
·Multiscale phenomena in mechanics

Call for Papers

Congress participants are encouraged to submit a paper. The paper must be in English and should present material that is novel and preferably unpublished at the time of the Congress. Submission of a paper for consideration requires submission of: an Abstract (150 words) and Extended Summary (two pages). Details on preparation of manuscripts will be provided in the First Announcement and Call for Papers in October 2002 and on the Congress web site.

Submissions will be accepted after July 1, 2003. The Abstract and Extended Summary must reach the Secretary General no later than Friday, January 9, 2004.

Proceedings

An Abstract Book of all papers to be presented at ICTAM 2004 will be distributed to participants registered at the Congress. A hard-cover book of Proceedings will appear after the Congress. It will contain the text of all invited lectures, a list of all contributed papers, and a list of all participants of ICTAM 2004.

Support Grants

ICTAM2004 will have at its disposal limited funds to provide support to participants with accepted papers who are unable to secure adequate funds from their home countries.

Accommodation

There is a choice of hotel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not far from the conference site. Many of them are listed on the web site of the Congress. There will be a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rooms with baths and kitchen facilities at the student hostel of the 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 room of a very good standard, with up to three beds, is 30 USD per day (at 2001 prices).

Program for Accompanying Persons

Warsaw, the Capital of Poland since 1596, is an important center of science and the arts with many interesting historical places to visit. Among them are: the Royal Castle, St. Johns Cathedral, the Old Town Market Square, the Ghetto, the Opera House and many others. Not far from Warsaw, in Zelazowa Wola, it is possible to visit the charming place where Frideric Chopin was born and spent his childhood. More information on interesting to places in Warsaw and the town itself can be found on the Congress web site.

It is planned to provide all future information mostly by e-mail.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receiving future information, please pre-register on the Congress web site
http://ictam04.ippt.gov.pl.


返回目录

编者按

  农历新年伊始,学会办公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向全国力学界的前辈、专家、老师以及关心力学界的领导、朋友们拜个晚年,祝大家工作顺利。中国力学学会会讯自1981年创刊起,至今已12年,共出版了226期。在这些年里,会讯作为学会的内部刊物,及时地将各种信息上传下达,起到了沟通上级机关、学会、地方学会、会员和所有关心力学学会人士的作用,成为力学学会发布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讯的功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取信息的今天,要想办好这本内部刊物,是有许多困难的。但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会讯编得信息量更大、
可读性更强、内容更活泼、时效性更强。2002年正值理事会换届;申办2008年IUTAM大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以及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工作。沟通全国力学界的联系更显重要,除学会办公室要做大量繁杂、细致的工作外,也需要读者的参与。请你们把你们想知道的、想公布的信息告诉我们,让会讯真正成为联接我们的纽带和桥梁。

  赐稿请寄:100080 北京市中关村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张京同志收

  E-mail: huixun@cstam.org.cn

 

      中国力学学会征集会标通知

  中国力学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CSTAM) 在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等著名力学家 的共同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于1957年2月。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中国力学学会团结全国力学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在推动力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促进学科繁荣,普及力学知识,开展力学教育,发现优秀力学人才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会的工作,有利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例如期刊的标识,国际会议的申办标识等),中国力学学会拟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会标,要求:突出力学学科特点;有中国力学学会的明显标识;新颖、别致。本次征集设立一等奖2名,奖金1000元,赠全年期刊1份;二等奖4名,奖金500 元,赠全年期刊1份;优秀奖10名,奖金200 元,赠全年期刊1份。

征集截止日期:2002年5月10日

返回目录

关闭窗口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0  Address: No.15 Beisihuanxi Road, Beijing 100080, China
电话 (Tel):(86 10) 6255 9588 6255 9209 传真 (FAX): (86 10) 6255 9588
Baidu
map